陕西省榆林市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陕西省前列。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链式思维融入乡村产业,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融合升级,不仅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成果斐然,还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民增收筑牢了坚实基础。
01
主要做法
第一,夯农业基础,稳固产业基石。在农田建设上,榆林市秉持“高标准农田打基础、旱作节水补短板、美丽农田优生态”的策略,通过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因地制宜推广漫灌改滴灌等“六大模式”。累计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63万亩,发展旱作节水农田185万亩,建成美丽农田45万亩。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与生态环境,实现了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的综合效益。同时,榆林市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协同。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75万亩、玉米增密度128万亩,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以及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和完善农业生产制度,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稳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从源头上保障了产业链的顺畅运行,为后续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榆林市着力培育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倾斜等措施,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其做大做强。截止目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2 家,成功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87家,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4家,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45家。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合力,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
第三,补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榆林市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全力打造苹果、蔬菜、肉羊、马铃薯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通过建设国家级苹果、肉羊、杂粮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养殖环节向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以来,每年设立12亿元南部产业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品牌打造和南部全域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清涧县枣(红枣、酸枣)全产业链”“子洲县超细白绒山羊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18个全产业链项目振兴。
第四,促兴多业态,做活做强“土特产”。榆林市充分挖掘本地“土特产”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多种业态。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以“千村光伏”为抓手,推广“联村共建、村企结对、服务创收、光伏产业、资金入股、农旅融合、资产盘活、物业租赁”等多种发展路径。2024年投资6.4亿元开展“千村光伏”行动,建设联村电站69座,光伏村年均增收约8.5万元。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如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园、展示民俗文化的特色村落等,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同时,借助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将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土特产”的市场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五,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影响力。榆林市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坚持 “一个产业主推一个品牌” 原则,制定《榆林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榆林山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培育、使用管理和宣传推介。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米脂小米、陕北横山羊肉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农业品牌,发布了靖边胡萝卜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举办18场(次)产销对接活动,组织280多家企业、120余类产品参展,签订协议20个,签约金额2.3亿元以上。这些举措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了消费者对榆林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而增强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使榆林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优势,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02
具体成效
第一,农业基础更实,粮食产能提升。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榆林市农业生产基础得到显著夯实。新建改造大量高标准农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生产模式,如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科学种植方法,提高了农田的抗灾能力和产出效率。在“五良”协同举措下,粮食生产总体呈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良好态势。三年累计将70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单产较2021年增长16%,连续三年进入全国50亿斤产粮大市行列。
第二,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榆林市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强镇10个,建设国家级苹果、肉羊、杂粮产业集群3个。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第三,科技装备支撑,生产效率提高。榆林市依托“一区六园”和“六站三大院两中心两基地”农业科技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31项成果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通过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地三方”合作以及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建成海南省南繁育种基地和陕晋宁蒙甘五省区国家糜子育种攻关基地,提升了种业发展水平。科技装备的有力支撑,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
第四,收入大幅增加,农民获得感强。随着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榆林市农民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10元,增长7.0%,比全国农村高0.4个百分点。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近3/4的脱贫人口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14.97万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销对接活动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价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3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以全产业链为关键,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榆林市运用全产业链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全方位实现产业链价值跃升,生动诠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在延链方面,榆林市统筹调配各类资金,精准发力,大力支持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流程协同发展。不仅推动农产品初加工迈向精细化,更积极扶持精深加工产业蓬勃兴起;补链环节,榆林市精准定位产业薄弱点,全力补齐短板,精心打造出米脂小米、陕北横山羊肉等一批国家级精品农业品牌;强链过程中,榆林市实施分类培育策略,推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推动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提升。
启示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榆林市充分重视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了周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榆林市还注重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县,通过示范县的引领和带动,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启示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榆林市把科技创新视为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多管齐下提升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六大模式”,即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补灌、山旱地“四位一体”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这些模式实现增产20%、增收20%的“两增”效果,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筑牢科技根基,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启示四:以联农带农为核心,共创乡村发展新篇章。榆林市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成效显著。“千村光伏”项目通过村企合作,让能源企业参与建设,村集体与农户从中受益。文化企业将乡村打造成文化体验基地,能源企业把乡村作为后勤基地,采购农产品并提供就业岗位。这些村企合作帮扶方式,让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启示五: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榆林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在乡村建设上,以重点区域示范村创建为引领,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在乡村治理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创新矛盾化解方式,像“说事堂”等纠纷解决工作法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各类示范乡村467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全面向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7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