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十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李明的父母,他被迫寄住在姑姑家,承受着姑父的嫌弃和舅舅的疏远。

十年来,他独自咬牙挺过无数寒风冷雨,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名校,只为逃离这个充满苦涩的家。

临行前,舅舅罕见地出现了,递给他一个朴素的信封,里面装着一本看似平凡的存折。

“有困难随时取用。”舅舅话不多,转身离去的背影依旧冷漠。

李明不曾想过,这本他本不期待的存折,会彻底改变他的一生。



01

李明十岁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着穿过村庄,卷起枯黄的落叶,拍打在每一扇窗户上。这个季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但李明的家里却弥漫着无法驱散的悲伤

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李明放学回家,却看见院子里停着好几辆陌生的车。

他推开门,屋里挤满了人,空气中飘荡着一股刺鼻的香烛味。姑姑一见到他,立刻红了眼眶,过来紧紧抱住了他。

“明明,爸爸妈妈出车祸了,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以后看不到了。”姑姑的声音颤抖着,努力保持平静。

十岁的李明愣在那里,似乎没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只是机械地点点头,眼神空洞地望着屋子中央摆放的两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爸爸妈妈笑得那么灿烂,仿佛下一秒就会从相框里走出来,像往常一样摸摸他的头。

那天晚上,亲戚们在李明家的堂屋里低声商量着他的去向。隔着一道门,李明蜷缩在自己的小床上,听着那些断断续续的讨论声。

“我看还是让他跟着大姐一家吧,毕竟血缘上最亲。”

“可是大姐家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再多一个负担会很重。”

“老三家条件最好,一个孩子都没有,让明明跟他们一起住最合适。”

“老三那性格,你觉得他能照顾好一个孩子吗?再说了,弟妹也未必愿意。”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姑姑推开了李明的房门。她坐在床边,轻轻抚摸着李明的头发:“明明,姑姑和姑父商量好了,你以后就跟我们一起住,好不好?”

李明点点头,没有说话。在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眼中,去哪里似乎都没有太大区别。但至少,跟着姑姑,他还能经常回到这个承载着父母记忆的家。

第二天,李明背着简单的行李,跟着姑姑回了她家。姑姑家在县城,有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虽然不大,但也算宽敞。

第三天,姑姑的两个孩子——表哥李强和表姐李丽,分别比李明大三岁和大一岁。

刚到姑姑家的那段日子,李明经常整夜整夜地哭。姑姑总是耐心地哄他,给他讲故事,直到他睡着。但姑父的脸色却一天比一天难看。

又添一张嘴,家里的开销又要增加了。”姑父时常这样嘀咕,声音虽小,却总能传进李明的耳朵。

李明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是这个家里“多出来的”那个孩子。尽管姑姑从不这样认为,但姑父的态度已经足够明确。

事实上,李明记得很清楚那个雨夜,姑姑顶着大雨来接他。爸爸妈妈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他一个人。

他清晰地记得姑姑红肿的眼睛和颤抖的双手,还有她一遍又一遍重复的那句话:“别怕,明明,姑姑带你回家。

搬到姑姑家后,李明被安排在一个小阁楼上。房间不大,但姑姑尽可能地布置得温馨。墙上贴了几张他和爸爸妈妈的合影,床头放着他最喜欢的小熊玩偶。

每当夜深人静,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时,李明就会紧紧抱住这只小熊,仿佛这样就能抱住爸爸妈妈留下的温暖。

姑姑家有两个孩子,表哥李强比他大两岁,表妹李丽比他小一岁。刚开始,表哥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兄弟”充满好奇,常常带着他在院子里玩耍。

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姑父的影响下,表哥对李明的态度逐渐变得疏远。

“爸爸说你住在我们家,我的玩具和零食都要分给你一半。”一天,表哥坐在李明对面,一脸严肃地说,“但是我不想分。

李明低下头,默默把刚拿到手的糖果放回桌上。他知道,在这个家里,他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表妹李丽却对李明充满了善意。她年纪小,不懂得大人世界的复杂,只知道突然多了一个哥哥可以陪她玩,她很开心。

李明也渐渐把对妹妹的思念转移到了表妹身上,经常帮她折纸飞机,教她画简单的图画。

姑姑看在眼里,暗自欣慰。她知道弟弟的孩子在这个家不容易,但她相信时间会慢慢化解一切。姑姑对李明格外照顾,常常在姑父不在家时,偷偷给他塞一些零食或是小玩具。

“明明,姑姑知道你想爸爸妈妈了。”有一次,姑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眼中泛着泪光,“姑姑也很想他们。你爸爸是个多么好的人啊,从小就照顾我,保护我。现在,姑姑会照顾好你,就像你爸爸曾经照顾我一样。

02

这些话给了李明一些安慰,但姑父的存在如同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姑父并非恶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突然多了一个孩子的负担,难免心生怨言。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又给他买新衣服了?”一天晚上,姑父质问姑姑,“家里的钱本来就不多,你哥哥留下的那点抚恤金能有多少?你这样迟早会把家里拖垮。”

姑姑不声不响地承受着这一切。她知道丈夫说的有道理,但她无法对亲哥哥的孩子见死不救。

李明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存在感,放学后立刻回家做作业,尽量不发出声音,不打扰任何人。他甚至开始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为的是减轻姑姑准备便当的负担。

“为什么你总是吃食堂?”一天,同桌好奇地问道。

“我喜欢食堂的饭菜。”李明笑着回答,却没说出实情——食堂的饭菜是学校补贴的,比姑姑做的便当便宜。

在李明来到姑姑家后的第一个春节,舅舅一家来拜年。舅舅比爸爸小两岁,长相有几分相似,但性格截然不同。爸爸开朗健谈,而舅舅寡言少语,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见到李明,舅舅只是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他。



“谢谢舅舅。”李明乖巧地说。

舅舅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整个拜年过程中,舅舅都很少说话,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喝茶,偶尔回应几句姑姑和姑父的问话。

李明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地观察舅舅。舅舅穿着略显陈旧的毛衣,手上有着常年劳作留下的茧子。

舅妈牵着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是李明的表妹,名叫小雨。小雨害羞地躲在舅妈身后,时不时地偷看李明一眼。

“小雨,这是你明明哥哥。”舅妈温柔地推了推女儿,“去叫哥哥。”

小雨怯生生地向前走了两步,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明明哥哥。”然后迅速跑回舅妈身边,引得大人们一阵笑声。

李明忽然注意到,舅舅家的条件似乎也不太好。舅妈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有些褪色,小雨穿的新衣服明显是手工缝制的。

他想起爸爸曾经说过,舅舅在一家小工厂做工,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

午饭时,姑姑张罗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李明被安排坐在小孩子那桌,和表哥表妹们一起吃饭。大人们的谈话断断续续地传来,大多是关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

“明明在学校怎么样?”舅妈关切地问姑姑。

还不错,成绩挺好的,就是有点太安静了。”姑姑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孩子刚失去父母,需要时间适应。”舅妈叹了口气,“我们家条件不好,否则...”她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李明假装专注地吃饭,实则把大人们的对话一字不落地听进耳朵。他隐约明白,如果不是舅舅家条件也不好,或许他现在会住在舅舅家,而不是姑姑家。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舅舅的拜访越来越少,每次来也只是寒暄几句就离开。而姑父对李明的抱怨却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每个月月底,家里账单结算的时候。

“这个月又超支了,多出来的钱都花在哪了?”姑父翻看着账本,眉头紧锁。

“孩子们的学习用品,还有明明的那副眼镜。”姑姑解释道。

“我说大嫂啊,你弟弟家条件那么好,怎么连个孩子的生活费都不愿意出?”姑父冷笑一声,“明明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啊?”

“明明是我亲侄子,我不会亏待他的。”姑姑的声音里带着坚定,“再说了,我弟弟有他自己的难处。”

“什么难处?不就是懒得管吗?”姑父讽刺道,“每次来都是空着手来,拎着礼物走。这么多年,我看他连一分钱都没给过明明吧?”

听到这些话,李明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他开始注意观察舅舅的一举一动,果然,每次舅舅来,除了过年过节会给他一个装着几百块钱的红包外,确实从未为他的日常开销出过一分钱。

渐渐地,李明对舅舅的感情从亲近变成了失望,又从失望变成了怨恨。为什么舅舅家条件那么好,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为什么要让姑姑一家独自承担自己的抚养重担?

这种怨恨伴随着李明的成长,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越来越明白钱的重要性。他开始刻意减少自己的开销,穿表哥穿旧的衣服,用最便宜的学习用品,甚至主动承担家里的一些杂务,希望能减轻姑姑的负担。

李明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就像他那个不闻不问的舅舅一样。但不同的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



在他看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让自己真正独立,不再依赖任何人。

初中三年,李明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高中时,他更是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省级三好学生的称号。姑姑看着他的奖状,眼中满是骄傲。

“明明,你比你爸爸争气多了。”姑姑笑着说,“他当年高中毕业就不念了,说是要出去闯世界。”

“爸爸后来做什么了?”李明好奇地问。

姑姑的笑容微微凝固:“他做过很多工作,开过厂,也下过煤窑。你舅舅跟他完全不同,从小就是个书呆子,老老实实读完大学,现在在省城的银行工作。”

提到舅舅,李明的表情变得有些冷漠:“舅舅是不是从来没把我当亲人看?

姑姑愣了一下:“你怎么会这么想?”

“这么多年,他有主动关心过我吗?除了过年过节象征性地给个红包,其他时候他把我当成空气一样。”李明苦笑道,“我知道您一直在替他解释,说他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但这不是借口,姑姑。一个真正关心亲人的人,不会连基本的经济支持都不提供。

姑姑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说:“明明,有些事情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

李明不再追问,但他心里却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绝不向舅舅求助,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高三那年,李明的学习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省下买参考书的钱,他常常留在学校自习室到深夜,抄录同学们的资料。

有时候回家太晚,姑姑会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保温杯,里面装着热腾腾的牛奶。

“明明,别太拼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姑姑心疼地说。

李明接过保温杯,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暖:“姑姑,我会考上好大学的,到时候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姑姑摇摇头:“傻孩子,姑姑不需要你报答。你能过得好,姑姑就满足了。”

李明心中一酸,鼻子有些发酸。这么多年,姑姑对他的关爱从未减少,哪怕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哪怕姑父经常抱怨,姑姑始终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相比之下,血缘上更近的舅舅,却始终保持着疏离的态度。每次舅舅来访,李明都刻意避开,不愿与他多说一句话。

这种冷淡的态度,舅舅似乎也注意到了,但他从不解释,只是默默地接受。

终于,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子之后,高考来临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李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发挥得不错,有望考入心仪的大学。

果然,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姑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李明被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了,还获得了部分助学金。

04

“明明,你爸爸妈妈在天上一定很骄傲。”姑姑抹着眼泪说。

姑父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不错,有出息。这下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

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再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基本够用了。”李明胸有成竹地说,“其他的我可以去做兼职补贴。”

姑父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但李明知道,姑父肯定是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负担他的费用了。

临行前的一天晚上,李明整理着自己的行李。北京离这里有上千公里远,以后回家的机会恐怕不多了。他一件一件地检查着需要带的东西,心里不禁有些感伤。

正在这时,门铃响了。姑姑去开门,片刻后,走进来的竟然是舅舅。

“明明,你舅舅来看你了。”姑姑说着,给了李明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识趣地离开了房间。

李明有些意外,但还是礼貌地站起来:“舅舅好。”

舅舅点点头,打量着李明的行李:“明天就走?”

“是的。”李明简短地回答。

舅舅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一个朴素的信封,递给李明:“这是一个存折,密码是你的生日。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多,有需要就去取。”

李明愣了一下,没想到舅舅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钱。他犹豫了片刻,还是接过了信封。在他心里,这大概是舅舅的一点“面子钱”,可能就几千块钱,对方花费不多却能显得大方。

他甚至怀疑,舅舅这么做只是为了在姑姑面前有个交代,表示自己没有完全不管这个侄子。

“谢谢舅舅。”李明机械地说,连一个微笑都欠奉。

舅舅似乎没有注意到李明的冷淡,或者说他已经习惯了。他拍了拍李明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说:“有困难就打电话。”说完,他转身离开了房间。

李明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信封,随手塞进了行李箱的夹层里。这个举动,仿佛是在刻意淡化舅舅这个“姗姗来迟”的帮助。

在他看来,舅舅这点钱对自己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对舅舅来说更是九牛一毛,却偏偏等到他上大学了才给。这种“重要场合才想起来尽点责任”的行为,让他感到更加失望。



第二天一早,李明告别了姑姑一家,坐上了北上的列车。车窗外,家乡的景色渐渐远去,前方是未知的大学生活。他

靠在座位上,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不舍。这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关于父母,关于姑姑,甚至关于那个他努力想要忽略的舅舅。

列车行驶了近二十个小时,终于抵达北京。走出车站,李明被这座城市的繁华所震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按照提前查好的路线,李明搭乘地铁和公交,终于来到了大学校园。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子泛黄,给整个校园增添了几分诗意。

办完入学手续,李明被分配到了一个四人宿舍。室友们都很友好,其中两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西北。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共同的求学理想让他们很快熟络起来。

整理完宿舍,安顿好一切后,李明开始计算自己的经济状况。助学金每学期有两千元,加上他申请的助学贷款,基本能够覆盖学费。

但生活费还是紧张,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这时,他才想起舅舅给的那个存折。李明从行李箱的夹层里找出那个信封,拆开一看,里面果然是一本存折,上面印着一家全国性大银行的标志。

“应该不会有多少钱。”李明心想,“不过至少能应应急。”

第二天,李明来到学校附近的银行网点,准备查询一下存折上的余额。他把存折和身份证递给柜员,说明来意。

柜员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然后递给他一张余额单。李明扫了一眼纸条上的数字,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僵在原地。

“这...这不可能吧?”他喃喃自语,声音因震惊而变得嘶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