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的头等大事其实都是围绕着良性传承而展开的。我这一辈子的奋斗所得不能随着自己的驾鹤西去而烟消云散,而要完好无损地交给靠谱的下一代手里,让他们去发扬光大,进而形成千秋万代的不朽功名和基业。
所以,任何时代和社会的权贵的思维都是具有极强的前瞻性的,他们不光会思考生前名,也会慎重考虑、布局自己的身后事。
秦并天下之后,因为秦始皇总是在与时间赛跑,让国家机器始终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虽然迅速了构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管理模型或者叫国家体系。但是,这个“推倒重建”的过程之中,也因为利益、思想、立场等各方面因素而产生了剧烈的社会矛盾。所以,社会表面稳定之下是隐藏着诸多地雷炸弹的。
到了秦始皇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前211年,秦朝又发生了三件比较怪异的事情:一是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凶兆;二是有陨石坠落到了东郡;三是秦始皇的某个使者在华阴平舒道遇到“山鬼”。
这三个怪现象在当时都是被视为不祥之兆的,所以秦始皇便卜卦问道来寻求破解之法,最后占卜的结果显示是“游徙吉”。所以,秦始皇便在前210年举行了第五次巡游。
上述三件事促使秦始皇东出巡游,其背后的人为痕迹其实是相当明显的。其实跟后面陈胜吴广在鱼肚子里藏帛书来引出“大楚兴、陈胜王”的政治口号,是一个意思。
比如陨石坠落在东郡后,便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几个字,然后说这是天意,这就是标准的借机造谣。
又比如使者遇到“山鬼”一事,这事是没法考证的,使者随便说,信不信就由大家了。然后,那个使者还说山鬼让自己带一块玉璧给滈池君,并断言“今年祖龙死”,也是动机存疑的。
“使者从 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咱们无需去纠结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言了,只要了解在当时的秦朝其实有很多人不希望秦朝的统治很稳定,这就行了。
前210年,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是带上了左丞相李斯,而让右丞相冯去疾留守朝廷的。秦朝崇左,所以李斯的地位实际上是要高于冯去疾的。所以按照常规思维,秦始皇是应该带着冯去疾出巡而让李斯坐镇朝廷的。但是,这个咱们也不纠结了,只能说李斯后面在沙丘政变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话说之前秦始皇也多次出巡过,但每次都是不带任何皇子随行的。这次,其幼子胡亥因为备受秦始皇宠爱,缠着老爸要跟着出去旅游,所以也就被秦始皇给带上了。
《史记》:“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秦始皇出巡行至平原津的时候,就得了重病,感觉身体扛不住了便紧急往回赶,但在同年七月病逝在了沙丘(今河北邢台)。
而在此之前,秦始皇因为想祈福治病,便把身边的蒙毅派去会稽山祈福去了,所以秦始皇病逝时,蒙毅并不在身边。这一点,对于后面的沙丘政变至关重要。因为蒙毅是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蒙家是大秦的顶级豪门,在当时文有蒙毅、武有蒙恬,是秦始皇最信赖的嫡系。如果蒙毅当时在场,后面的沙丘政变就不可能那么顺利了。
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和赵高一外一内地控制了秦始皇的出巡队伍,封锁了消息。然后篡改了秦始皇临终之前颁布的让秦朝长公子(因为当时秦始皇未立太子)扶苏火速回咸阳主持自己葬礼的诏书,而是直接下诏让当时正在北方修建长城的扶苏原地自尽,并把扶苏身边的名将蒙恬下狱。
长公子扶苏和蒙恬虽然觉得事发突然且颇为蹊跷而心存疑虑,但最终还是因为不愿意做一个不忠不孝之人,而舍生取义了。
在这里咱们多说一句哈,很多人一直在嘲笑扶苏和蒙恬的愚忠愚孝,甚至十分恶毒地说了人家死了活该。但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聪明人,缺的正是扶苏和蒙恬这种舍生取义之人。他们其实并不是不明白那些誓死捍卫自身利益的道理,且完全有那个实力和能力,人家只是不愿意去鱼死网破而已,觉得那样做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具体大家可以多读一读蒙恬的临终之言: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扶苏自尽之后,李斯和赵高便扶持了胡亥登基了,然后让胡亥下令处死了蒙恬、蒙毅兄弟,又惨无人道杀死了秦始皇22个子女。
后面的剧情,大家就更加熟悉了。阴谋团队必将毁于内讧,这是人性铁律。李斯、赵高和胡亥这三个人后面充分发扬了你死我活的内斗精神,李斯自己被腰斩于市、九族被灭;胡亥在赵高的控制下当了三年傀儡皇帝,最后死于赵高之手;而赵高在大秦即将崩塌之际,被秦朝宗室子婴绝地反击,成了大秦王朝的陪葬品。
“沙丘政变”也因为是秦朝国运转折点被背受世人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有人因为赵高本是赵国宗室出身,因母在秦国服刑,其兄弟数人皆生于秦朝隐宫(后宫杂役部门),而认为这是赵高或者背后的赵国势力颠覆秦朝的一种报复。
但其实这种说法基本上是靠不住的。因为秦始皇对赵高还是不错的,是他亲自一步一步把赵高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不然一个政治犯的孩子在秦朝深宫之中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而且赵高祸乱秦朝之后,也没有什么要恢复赵国的明显举动和倾向。
那么,赵高是依靠什么实现人生逆袭的呢?是他精通律法且办事勤勉,这说明秦朝和秦始皇在当时的用人制度上还是相当开明的,比后世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唯才是举是要实在得多的。
赵高最开始被秦始皇提拔成了什么官职呢?中车府令,这个官职是专门负责皇帝车舆,跟现在老板的私人车队队长差不多,级别虽然不是很高,但不是皇帝信得过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担任这个职务的。
另外,秦始皇还让赵高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能够当皇子的老师,也说明秦始皇对赵高确实不薄。
但是呢?很多底层出身的人一旦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名利场之后,是非常容易迷失的。“穷怕了”是很多底层出身的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劣根性。赵高也是如此,成为胡亥的老师之后,潜意识之中就把胡亥当成了成就自己荣华富贵的摇钱树了,各种逢迎献媚赢得了少不更事的胡亥赏识和信任。
可这种投机取巧的人,总是容易行差踏错的,赵高有一次是犯了重罪,按律当死,判他死罪的人正是蒙毅。所以,他后面要弄死蒙毅全家应该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只不过,赵高作为律法方面的专业人士,巧言令色地成功让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
所以说,赵国是一个小人,但并不是一个庸人。比如著名历史学者李开元就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这个人是靠“极会钻营”的方式上位的。
比如在嫪毐之乱时,赵高就出过力;又比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赵高表现也很优秀。
秦始皇其实一直是很信任赵高的,不光把与自己安全息息相关的车辆出行工作交给赵高,甚至把掌管皇帝玉玺的重任也交给了赵高。
从这一点来讲,个人觉得后世的刘宋名臣檀道济是跟赵高相当类似的。先主如此信任他,他却为了一己私利祸乱人家的家业,这是相当卑鄙的。
赵高在“沙丘政变”中的角色是倡导者和发起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不希望秦始皇死后由长公子扶苏继位。原因是以下三个:
第一个最表面,大家不用想都知道,让胡亥当皇帝才能将他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谁不希望跟自己关系更亲密的皇子当皇帝呢?
第二个是秦国严刑峻法、高压恐怖的统治方式已经到了亟需改道的时候了,长公子扶苏就曾多次向父亲秦始皇提出了这个意见,这意味着如果让扶苏继位,酷吏们的美好时代就即将结束了。那也是赵高的名利赛道呀!
第三个就是蒙毅、蒙恬以及蒙家的庞大势力都是扶苏的铁杆支持者,而自己跟蒙毅和蒙家不光不对付,还曾结下梁子,如果让扶苏继位了,他的内心极为不踏实,担心受到报复和制裁。
这一点,如果能够大家能够结合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去看,就豁然开朗了。赵高跟江充、苏文的行为和心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沙丘政变”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李斯又是出于什么心理去配合赵高和胡亥的呢?
其实李斯的行为逻辑比起赵高,就简单得多了,他就是纯粹被利益收买了。所以,结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李斯是极尽恩宠,这货就因为想跟蒙毅兄弟争宠就积极参与配合这种祸国阴谋,真的让人感觉人性有时候就是如此阴暗卑鄙。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上述这句话是赵高怂恿李斯配合发动“沙丘政变”时对李斯说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扶苏当皇帝之后,就没有你李斯什么事了。人家文有蒙毅、武有蒙恬,你这个前朝丞相得靠边站了。
李斯呀李斯,你枉为一朝丞相呀!你仔细去想一想,扶苏和蒙毅、蒙恬相比于胡亥和赵高,谁更加会不择手段、卸磨杀驴一些嘛!所以,你后面被赵高逐渐倾轧并身死族灭,你是活该呀!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沙丘政变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取得成功呢?
第一个原因便是秦始皇一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使得他的个人权威如日中天,进而使得他的诏书具备了让人无法置疑的绝对权威。比如扶苏和蒙恬都是在心存疑虑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无条件执行了秦始皇“诏书”的命令。
第二个原因就是赵高当时掌管了皇帝玉玺,所有核心文件都绕不过他,他相当于开卷考试。关键玉玺在他手里,只要秦始皇身边的其他大臣配合,他想怎么作弊就怎么作弊,反正最后是自己作答自己阅卷。皇帝玉玺往上面一印,他的意思就成了秦始皇临终时的意思了。
第三个关键因素就是李斯的配合,因为李斯是众所周知的秦始皇亲信,只要他愿意配合赵高去作弊,是没有人会怀疑赵高发出的诏书是假的。国家政令的颁发本来就是皇帝指示、丞相(行政部门)起草、掌印官加盖印章这么一个流程。作指示的秦始皇已经去世了,负责起草、审阅的李斯又愿意配合作弊了,最后印章还掌握在作弊倡导者赵高手里,一切都完美了。
那么沙丘政变有没有X因素的存在呢?自然还是有的。主要也是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当事人胡亥的态度。大家不要觉得胡亥是被拥立的对象,他没有理由不配合。其实但凡胡亥稍微聪明一点,他就会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皇位是你的才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去巧取豪夺,也注定是引火烧身、不得善终的。所以,如果胡亥坚决不同意被赵高利用,沙丘政变也是很难实施的。
第二个就是秦始皇身边当时必定也是有其他文武大臣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地位和威望极高的人镇住场子,让他们不去产生各种怀疑,进而去想方设法去求证赵高的阴谋。很遗憾的是,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优越的李斯被赵高拉拢了,而其他大臣中没有什么过于较真的人。
第三个就是蒙毅被阴差阳错地派往会稽山求福去了。其实只要当时蒙毅在场,沙丘政变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因为蒙毅一定会跟赵高、李斯他们较真的,而且他还有这个能力和声望。即便赵高和李斯采用武力镇压的方式血洗了蒙毅及其支持者,动静闹大了,风声也就透露出去了。
讲到这,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什么很多时候不愿意公开去讲“沙丘政变”这一类的历史阴谋?因为这种东西的背后大多是正人君子的遗憾、是小人得志的猖狂,看多了容易让人怀疑人生。
最后,简单地讲一下做局的基本手法。
第一步就是选择性地屏蔽信息。该让他人知道的就让他人知道,不该让他人知道的第一时间就要进行全面封锁,因为很多阴谋就是根据信息差来设计的。
第二步就是拉拢必不可少的合谋者。因为一个局的支撑因素有很多,一般不会让某一个人全面控制的,做局者必须要尽快凑集相关的核心要素,不然阴谋必将败露。
第三步就是要把阴谋转化为阳谋,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绝对优势去对局中人进行降维打击。比如赵高控制了秦始皇遗诏的最终解释权之后,如果扶苏和蒙恬他们不束手就擒,是可以把他们宣判为乱臣贼子的。
因为这件事里牵涉到很多我不愿意传递的东西,所以就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