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内乱”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因为争权夺利而爆发的战争,和内战、起义有许多的区别。起义是指下层百姓为了争取生存权力而向上层发动的战争,内战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爆发的战争,内乱和起义都属于内战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几千年,大大小小的内乱不计其数,有哪些内乱的影响能够排进前十呢?
1,商朝“九世之乱”
商朝从仲丁开始就出现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历经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商朝作为东北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制度还未完全中原化,尤其是其继承制度没有继承夏朝,而是较为混乱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并存。因为没有明确的储君制度,使得商朝贵族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最终引发了长期的动乱,时间长达近百年,直到盘庚迁都殷之后才稳定下来。此后,商朝就放弃了“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2,西周“三监之乱”
西周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去世,年仅七岁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摄政。但周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也想争夺最高统治权,于是他们联合东夷、殷商的残余势力,对周公集团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三监之乱”。最终,周公得到了姜子牙、召公的支持,并领兵东征,平定三监之乱。此后,周公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便修建了成周、洛邑,将之建设为东都,并驻扎了“成周八师”。此外,东征后又在殷商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分封,巩固了西周对东方的控制。
3,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了巩固皇室,就铲除了异姓诸侯,转而分封刘氏诸侯。文景时期,刘氏诸侯日益发展壮大。在面积上,刘氏诸侯几乎占据了西汉半壁江山;在经济上,刘氏诸侯广大良田,并拥有铸币权;在政治上,刘氏诸侯拥有大量的军队。这些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景帝时期开始对诸侯削藩,于是吴楚两国领导了其他藩王起兵,史称“七国之乱”。但七国军队很快就被消灭,七国基本被废除或者分解。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4,西晋“八王之乱”
西晋灭吴后,晋武帝为了吸取曹魏孤立之败,大力推行分封制。晋武帝去世后,其继承人司马衷痴呆,没有执政能力,权力被外戚贾南风控制。而地方诸王也觊觎皇位,因而纷纷起兵,史称“八王之乱”。诸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大规模招募游牧民族军队,导致鲜卑、匈奴等也卷入战争之中。这种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是西晋走向灭亡的主要因素。八王之乱后,匈奴等游牧民族势力崛起。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此后,北方开始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5,北魏“六镇之乱”
孝文帝改革后,迁都洛阳,北魏进入全面汉化阶段。但六镇鲜卑贵族没有在改革中获得利益,他们对迁移到洛阳的北魏高官感到不满。不久,北魏流民在山东爆发了起义,北魏的鲜卑将领们趁机起兵南下。其中尔朱荣最强,他在河阴杀杀朝臣二千余人,基本消灭汉化的鲜卑贵族大官僚。尔朱荣死后,六镇集团分裂为了河东和关西两大集团,双方各自控制了一个傀儡皇帝,史称“东魏”“西魏”。六镇之乱,使得北方原本恢复的经济再次被破坏,此后北方进入了再次整合的阶段。
6,南梁“侯景之乱”
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收留了东魏叛将侯景。但梁武帝又暗中和东魏通好,并试图将侯景作为交好的筹码。侯景得知后,先发制人,发动了叛乱,并攻占首都建康,困死梁武帝,史称“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使得江南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大规模的屠杀也导致江东士族衰落,寒门开始崛起,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叛乱被平定后,梁朝宗族又爆发了内乱,导致益州被西魏攻占。最终,梁朝灭亡,陈朝建立。这场叛乱还导致南北朝均势被打破,从此北朝灭南朝的大趋势就不可逆转了。
侯景之乱后的南北朝
7,唐朝“安史之乱”
唐朝初期,采取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但国家安定后,府兵制开始败坏,府兵逃亡现象严重。唐玄宗时期,就大力推行募兵制,建立职业军队。唐玄宗还在边疆设立10大军镇,以节度使统率。节度使权力很大,如此以便应对开元年间紧迫的边疆局势。但由于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形成了武将专权的局面。755年,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等起兵,其军队席卷了河东,攻陷了洛阳、长安,直到八年后才勉强平定。这场叛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此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为了平定叛乱,唐朝又在中原大规模设藩镇,最终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一直影响到了五代十国,直到宋朝统一才结束乱世。
8,元朝“汗位之争”
1259年,蒙古大汗蒙古死在四川战场,蒙古各大贵族开始了汗位的争夺。首先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在草原一带大规模交战,最终忽必烈胜利,史称“阿里不哥之乱”。战争结束后,海都又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并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和元朝交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306年,史称“海都之乱”,最终是窝阔台汗国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这场内乱的持续半个世纪,战场从东北到中亚,是中国古代涉及范围最大的内乱。“汗位之争”导致蒙古汗国最终解体,元朝和三大汗国并列的局面正是形成。
9,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大搞分封,希望藩王能够维系朱家的统治。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实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这场内乱持续了四年,最终以朱棣胜利告终。“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朱棣为了夺取宁王、谷王兵权,撤销大宁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将整个漠南放弃,导致边防空虚,后来蒙古人就占据了漠南,北京成为了边疆首都;其次,战乱从华北平原蔓延到江淮地区,对经济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又在河北、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史称“燕王扫北”,导致北方人口锐减。第三,燕王造反成功后,吸取教训,继续削藩,使得明朝的藩王军事权力完全被剥夺,但经济特权继续加大。此后,藩王成为了社会寄生虫。
10,清朝“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之处,利用汉人将领征战,出现了吴三桂等功勋。为了奖励这些汉人将领,清朝将之封为王,主要有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天下统一了,三藩暗中发展势力,引起清廷中央不满。而三藩每年需要朝廷一半的财政收入来供养,朝廷负担很重。为了彻底解决三藩,康熙亲政后就削藩,引发了“三藩之乱”。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最终三藩被平定,清朝彻底实现了汉地的统一。此后,清朝就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经济迅速恢复,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稳定,史称“康乾盛世”。
以上十大内乱之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分封制或者藩王制度引发的,比如三监之乱、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汗位之争、靖难之役、三藩之乱等。正因为此,古代历朝历代都试图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作为一种较为落后的制度,只适用于争夺天下时期,一旦天下统一,这种制度就应该逐步停止,甚至通过削藩的方式将之废除。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8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