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天的国际关系是一盘棋局,那被历史“做旧”的库页岛,绝对是一颗被遗忘却意义重大的“棋子”。

你知道吗?这座今天被称作“萨哈林”的岛屿,其实在历史上,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领土。而今,它却静静地躺在俄罗斯远东的版图上,仿佛早已名正言顺。但从法理上讲,这块土地并没有真正“断绝”与中国的联系。



要说库页岛的故事,还得从清朝说起。清朝版图鼎盛时,北到黑龙江出海口,东到库页岛,全是咱的家底儿。而库页岛,自古以来在中国古籍中就有记载——明清时期称之为“库页”,意为“海岛之地”,清廷还专门设有管辖机构,直接对其行使主权。

但好景不长,19世纪列强环伺,清政府处在“签约机器”模式:哪儿有事儿,哪儿就割地。



1858年,沙俄靠着几艘战舰和“老朋友”英法联军的帮忙,逼清政府签下了臭名昭著的《瑷珲条约》,隔年又有《北京条约》。这两份“不平等条约”中,虽然没有明文割让库页岛,但却把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在内的大片土地拱手让人——库页岛也正是在这一模糊地带,被沙俄“顺手牵羊”给吞了。

这还不算完,1860年沙俄趁机将其控制权彻底落实,清廷那时候就像个破产公司,面对西方列强的联合催债,连个像样的反抗都没有。



于是,俄罗斯就这么把库页岛“变成了自己的地盘”,并在几十年后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进一步“巩固”了对远东的控制。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与效力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议题。一般而言,条约的有效性需要依赖多个因素,包括签约过程的合法性、条约内容是否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条约的后续实施情况。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胁迫签署的条约并不自动视为无效,特别是如果相关国家在签署后对条约进行了执行或未作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条约仍可能被认为有效。



此外,《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指出,即使条约是在不平等条件下签署的,若该条约在后续得到国家的承认或遵守,且未在国际社会中明确提出挑战,该条约的效力仍然得以维持。

因此,尽管《瑷珲条约》及《北京条约》对中国来说是强加的、不公平的,但国际法对于不平等条约的裁定,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无效”或“非法”,尤其是在这些条约在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行为中被部分接受和执行的情况下。



至于库页岛的主权争议,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一直秉持尊重历史和照顾现实的原则。自19世纪末以来,尽管中国对库页岛的历史主权提出过若干呼声,但在近代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并未像对待其他领土争议一样,明确主张收回该岛。

中国的做法可以理解为考虑到现实的政治与外交环境。在冷战后期,特别是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日益深化,库页岛问题成为了两国边界问题中相对温和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始终保持低调,更多的是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策略。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对库页岛的主权诉求,而是出于国际外交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没有立即解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和平发展。

虽然库页岛今天仍在俄罗斯手中,但从历史背景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依然有着深刻的中国历史背景与法理依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