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71年,我姑姑出生在豫东的大平原上。
她是奶奶的第二个孩子,姑姑的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我的父亲。
听奶奶说,她怀姑姑的时候,丝毫没有不适感,哪怕是吃东西,也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吃啥吐啥。
奶奶对爷爷说:“这胎肯定是个女娃,不像怀老大的时候,害喜的要命。”
爷爷高兴的说:“女娃好,女娃好,女娃知道疼爹妈,那像这小子,天天除了吃就是咧着大嘴哭。”
我大伯自打在奶奶肚子里都不让奶奶安生,奶奶生下他以后,他更是闹人的厉害,动不动就是躺在地下哭。
爷爷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我姑姑的到来。
姑姑在奶奶肚子里安安静静的,奶奶从始至终一直在生产队干活。
生姑姑的那天上午,奶奶还在生产队拾柴火。
那天下午吃过午饭,奶奶突然肚子疼,她觉得可能就要生了,于是急忙让爷爷去叫接生婆。
接生婆来了之后,姑姑已经出生了。
接生婆一边为姑姑清洗,一边高兴的对奶奶说:“你儿女双全了,这个女娃真漂亮,白白净净的。”
于是奶奶便满心欢喜的让爷爷取名字。
爷爷盯着姑姑看了半天,便开口说道:“就叫做“赵今安”吧。
奶奶说:“咋像一个男娃的名字?这是啥意思?”
奶奶不认识字,爷爷比奶奶强一些。
爷爷说“今安,今安,寓意着今生今世,平安用伴。”
奶奶说:“这个名字挺好的,就是有些男娃气。”
爷爷说:“只要对咱闺女好,管他男孩气还是女孩气。”
奶奶一听,连忙夸爷爷说的对。
奶奶生姑姑的时候,还是在困难时期,天天都是干巴巴的窝窝头,奶奶没有吃啥营养东西,自然奶水也不够姑姑吃。
于是爷爷悄悄的去了一趟姑奶奶家。
姑奶奶家养了一头羊,爷爷把情况给姑奶奶一说,姑奶奶也很心疼自己的侄女,于是就给爷爷挤了一大葫芦瓢的羊奶。
从此之后,姑姑就专门喝羊奶。
也可能是姑姑喝羊奶的原因,姑姑的个子高挑、皮肤白皙漂亮,就像城里的模特一样。
姑姑三岁时,奶奶又生下了我的父亲。
至此,奶奶才结束了生娃的“任务”。
别看姑姑比大伯小两岁,姑姑可比大伯懂事多了。
姑姑八岁的时候,经常带着哥哥和弟弟玩,处处护着他们。
不知道的人还觉得,姑姑就是这个家里的长姐呢。
奶奶和爷爷经常下生产队干活,姑姑则领着哥哥和弟弟去挖野菜、捡树枝。
早饭和晚饭过后,姑姑则是把野菜收拾一下,剁碎,接着喂鸡喂猪。
姑姑小小的年龄就站在锅台上做饭、炒菜。
姑姑做好饭的时候,每次都是先撑出来一些,然后凉凉,再给哥哥和弟弟吃。
姑姑就像一个小大人似的,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奶奶说:“这个家里,没有我闺女就转不了。”
姑姑在家里是个好帮手,即使爷爷奶奶知道姑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爷爷奶奶也舍不得让姑姑去读书。
奶奶看着村里有的女孩和姑姑年龄一样大都去了学校读书,只有姑姑还在家劳动着。
虽然姑姑嘴巴上没有说啥,但是奶奶心里却不是滋味了。
于是奶奶就和爷爷商量,送姑姑去学校读书,爷爷想了想,也点头同意了。
奶奶连夜为姑姑做了一个书包,并且把提前买好的铅笔盒和本子放到了书包里。
姑姑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就这样,已经快十岁的姑姑终于在那年的下半年入了小学一年级。
姑姑放学回家之后,还是依旧做着家务,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她的学习成绩。
姑姑学习很好,以她的聪明劲,其实读初中考师范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爷爷却说,家里困难,实在没办法再供姑姑读书。
爷爷甚至还说,女娃早晚是要嫁人的,还是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哥哥和弟弟吧,毕竟男孩才是这个家里的根。
爷爷说这话的时候,还偷偷的看姑姑的表情。
姑姑一句话都没有说,第二天,含着泪水偷偷的初中录取通知书撕了。
从此之后,15岁的姑姑又在家里顶起了半边天。
那时候,农村已经分田到户,村里的人口少,土地多,奶奶家分了20亩地。
于是姑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地里干活,带着干粮到地里去,就连中午饭都是在地里吃。
队里有一户人家地里面种着一大块花生。
姑姑就悄悄的问这户人家,种这么多花生干啥?是为了吃油吗?
这户人家就笑着说:“不但自家可以吃油,还可以拿去卖,价钱要比其他农作物要高一些。”
姑姑又问:“那收割完之后,是拉到县城卖还是去镇上卖。”
这户人家又说:“不,收购花生的到时候就上门来收购了。”
姑姑恐怕这户人家撒谎,于是就偷偷的跑到镇上和县城,悄悄的打听花生的价格。
这一打听不要紧,花生的价格确实比其他农作物都要高。
于是姑姑来到家之后,决定在麦子垄里种花生。
爷爷说:“种那干啥,能吃几个油,还得钻到麦地里刨坑埋花生种子。”
但是姑姑却一意孤行,最后爷爷经不住姑姑的死缠烂打,于是就许诺了姑姑五亩地,让姑姑专门种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