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教姓萧—金元的太一教
太一教是金元时期的道教教派,由汲郡人(今河南汲县)萧抱珍(?一1166年)创立。据《元史·释老传》,“太一教始金天眷中(1138—1140年)道土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策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萧抱珍得道之初,“即以仙圣所授秘篆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
“太一”之名得自“太一三元法策之术”。《元史·释老传》称“太一教始金天眷中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策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又称太一教“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在这充满生命力的宇宙里,天神降临于世。这里的“天神”即指太一天尊。太一三元法篆之术可能与太一天尊的三元法篆有关。太一教拥有法策之术,与天师道有相似之处。但太一教的道士必须出家,宫观被称作庵,墓地则被称作塔,这与佛教和真大道教有着相似之处。
太一教规定,继法嗣者要受秘策法物。凡非萧姓嗣教者,皆改姓萧。二祖萧道熙(?-1166年),原姓韩。三祖萧志冲(1150—1216年),原姓王。四祖萧辅道(?-1252年)。五祖萧居寿(1220—1280年),原姓李。六祖萧全祜(1228—1318年),原姓李。七祖萧天祜(生卒年不详),原姓蔡。其中,二祖萧道熙风度翩翩,德行高洁,博学多才,善于文辞,动辄数百言,乐于与四方贤大夫交往,谈玄论道,造诣极深,书画卓尔不群,具有魏晋时期的风格。
门人问“何为仙道"?萧道熙答说:“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曰弱者道之用也。”曾自题画像云:“来自无中来,去复空中去。来去总一般,要识其间路。”三祖萧志冲素来不为辞章,及升堂谕众,随意而言,悉成文理,劝戒深切,听者耸然。常静坐无为,称“静中自有所得,非语言可以形容,若无得者,虽片时不能安,况终身乎。”四祖萧辅道,字公弼,号东瀛子,根据《堆金冢记》的记载:元军攻破卫州之后,驱逐民众至近郊,无一生还。儿谣有“团栾冬,半破年,寒食节,绝人烟”。
金贞祜二年(1214年),萧辅道自河南归附,面对城池化为废墟,尸骨遍野的惨状,他深感悲痛。遂倾尽所有,招募人力,收集散落的遗骨,在卜州西北二里处的旧城中,挖掘了三个大坑,将遗骨堆埋成“丘”。他举行设醮仪式,以安息亡灵。人们将此地称为“堆金冢”,寓意着人骨久埋之后化为金石。全城居民纷纷前往祭拜,萧辅道因此名声大噪。元世宗赐予他“中和仁靖真人”的尊号。
太一教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核心教义,主张“弱者道之用”,同时强调人伦道德,坚守孝顺之道。然而,太一教与全真教和大道教存在差异,后两者不注重符咒,而太一教则重视符篆的使用,运用巫祝之术来治理世事。因此,自六祖和七祖时期起,太一教开始与正一派逐渐融合。《道园学古录》中记载:“太一道士张彦辅,本为国人,师从玄德真人修道。”其中,玄德真人指的是正一派的领袖吴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