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近期,一则关于预包装肉的事件,激起千层浪,甚至连人民日报记者都为之深感吃惊。
事情起源于多位网友向人民日报记者留言反馈,他们在多家电商平台购买的预包装羊肉和牛肉存在异常状况。这些消费者满心欢喜地将肉买回家,本期待着一场美味的烹饪体验,而煮熟之后,口感却与正常新鲜肉类相差甚远。他们怀疑商家所售并非新鲜包装的肉类,但由于自身缺乏专业检测手段,无法确切判断肉品是否存在问题,无奈之下,只得向权威媒体求助,希望人民日报记者能够帮忙揭开真相。
为了回应民众关切,深入了解事情真相,人民日报记者迅速行动起来。记者从几个主流电商平台的不同商家处,精心挑选并购买了总共 12 份羊肉和牛肉样本。从外观来看,这些预包装肉品的包装形式各异,各具特色。有的包装上明确标注着 “原切肉”,试图传达其为新鲜现切肉的信息;有的则仅简单标注为羊肉或牛肉。但令人瞩目的是,这 12 份预包装肉品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 包装上均未标识任何食品添加剂成分。正如网友所描述的那样,仅从包装的表象,确实难以分辨这些预包装肉品是否存在问题,毕竟消费者也是在实际烹饪食用后,才察觉到口感方面的显著差异。
带着重重疑问,记者秉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将这 12 份从不同商家购得的羊肉和牛肉,送往上海一家在行业内颇具权威的专业食品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在经历了漫长的 15 天等待后,检测结果终于新鲜出炉。这一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令人震惊不已:12 份预包装肉品中,竟然有 7 份被检测出含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其中更有两种添加剂的含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而被检测出的焦磷酸盐、焦磷酸钠等成分,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在此有必要对我国相关食品安全规定进行明确说明。按照规定,对于标注为 “原切肉” 的产品,其要求极为严格,不得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商家之所以违规添加这些添加剂,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食品的新鲜度,营造出新鲜肉类的假象。原切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天然的新鲜品质,过多添加剂的介入,必然会对肉品的口感产生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此前购买过这些羊肉和牛肉的消费者的说法。
在发现问题后,记者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分别向购买平台的客服进行询问反馈。面对记者的质疑,各平台客服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有的平台表示会立即加强对商家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承诺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消费者权益;有的则要求记者提供详细的证明材料,以进一步核实情况;还有的表示可以协助联系商家,为消费者办理退款手续。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电商平台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缺乏统一、有效的应对机制。
民众对此事件深感忧虑和不解。明明这些羊肉和牛肉被证实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为何它们还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商平台上,公然进行售卖?这背后,食品监督机构是否切实履行了市场检验和监督的职责?这成为了萦绕在公众心头的一个巨大问号。在 12 种不同的羊肉和牛肉样本中,竟有 7 种被检测出问题,这样高的问题比例实在令人咋舌。从另外 5 种未检测出食品添加剂的肉品情况来看,达到合格标准并非无法实现,而部分平台和商家却显然没有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忽视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目前食品合格率高达 99% 以上,所检测的范围涵盖了大众日常食用的米油酱醋茶等主要食品品类。此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羊肉和牛肉却能顺利流通到市场上,这一现象让人深思。这些生产问题肉品的厂家在电商平台公开售卖不合格产品,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彻查到底,追究其责任,给广大消费者一个合理的交代?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绝不容小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和商家必须严守食品安全红线,而监管部门更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完善检测机制,确保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食用。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的 “舌尖上的安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