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4月2日消息(记者 蒙健)2025年清明节将至,群众祭扫、踏青出游及节令食品消费需求增多,加之近期海南潮湿多雨,微生物易生长繁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增加。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海南省食安办特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2025年第5号)。

选购节令食品需谨慎。清明期间,海南传统美食薏粑(海南话叫作“buǎ”)、饭团、椰子饭、白切鸡、烤乳猪等食品进入消费高峰。建议消费者选择从有资质的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单位等正规渠道采购,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等标签标识信息是否齐全、清晰,如发现漏气、异味、外观不完整、污秽不洁、混有异物等情况,不宜购买;购买现制现售食品时,需重点关注食品色泽、气味等感官性状有无异常,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环境和食品储存条件是否良好。

采食野菜需警惕。春季各类野菜生长旺盛,不少人喜欢在踏青、祭扫等户外活动时挖野菜食用,但其潜在的中毒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有些有毒植物和可食用的野菜在外形上极为相似(如毒芹与水芹、白薯莨与木薯等可食用薯类),误采误食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切不可仅凭经验判断采摘,以免误食有毒野菜。另外,部分野菜生长过程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如化工厂、垃圾填埋场、污水沟、公路周边等区域生长的野菜,不能采摘食用。建议广大消费者不采、不食、不买来源不明、不熟悉的野菜。春日吃野菜,尝 “鲜”莫尝“险”。

家庭加工食品需规范。在家中加工制作食品时,要保证食材新鲜,不使用未经检验检疫或来源不明的禽畜肉,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和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应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烹饪食品时,要确保食品充分受热,尤其是肉类、蛋类、海鲜等易受污染食品,要煮熟煮透。祭祀用的鸡、鱼、猪肉等熟食,食用前需彻底回锅加热(中心温度≥ 70℃),避免直接食用未加热的祭品。

外出就餐需留心。清明节假期外出就餐时,建议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服务单位。尽量选择煮熟煮透的热菜,谨慎选择食用生食水产品、凉菜等高风险菜肴,以防发生食源性疾病。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养成文明用餐好习惯,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点餐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下单,理智消费,避免过量点餐,减少浪费。

海南省市场监管部门表示,清明节期间,将加强食品安全巡查检查,消费者若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请及时拨打12345或12315 热线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