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位于南京北京东路的世界文学客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胡学文携长篇新作《龙凤歌》与读者见面。活动以“我始终为普通人写作”为主题,开启一场以读者为主角的文学对谈。
一曲“龙凤歌”:
平民现实主义的歌咏
以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长卷,在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中,展开一幅浓缩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精神图谱……《龙凤歌》是第三届“凤凰文学奖”首奖作品,获得评委会高度认可,尤其是书中塑造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母亲形象——马秋月,以她的“爱”与“怕”,折射了在物质匮乏时代,中国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不屈的生命力。小说于2024年首发于《钟山》杂志第三期和第四期。
“‘龙凤’这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既代表书中朱灯、朱丹两兄妹,也是历史与当下的互文。”《龙凤歌》延续了胡学文对普通人的持久关注,他表示,相比前作《有生》的史诗气质,《龙凤歌》增添了小人物命运折返的笔调。
马秋月是胡学文在《龙凤歌》中着意塑造的角色,她并不擅长农活,而擅长作画与剪纸。她的心里还埋着一颗浪漫的种子,向往更加现代的爱情关系。剪刀在纸上游走的轨迹,是她对抗命运刻刀的方式。这一形象不仅想表达传统手艺承载的文化记忆,更吐露了女性在命运洪流中拥有内心一方天地的坚韧。
文学在破圈:
让文本回归普通读者
“龙凤胎兄妹为何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女性如何用沉默的肩膀托举一个时代?”与常见的新书发布会不同,本次活动直接将话筒交给读者。来自全国各地、从“60后”至“00后”的不同代际读者、高校学生、异地书友与胡学文围坐对话,围绕“家庭记忆的变迁”“乡村女性的沉默与坚韧”“命运与性格的博弈”“时代变迁下家庭的变与不变”“母亲的深情和焦虑”“亲密关系的两面性”等多个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在策划本次发布会之时,出版社正在学习研究‘新大众文艺’理论。这次大胆采取了由读者主导发布会的形式,表明了始终让优秀作品与普通读者完全相融的决心。从现场效果来看,这样的方式不仅广受欢迎,更需要长期保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表示。
《龙凤歌》刊物首发编辑贠淑红作为一位母亲与马秋月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共情。“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马秋月在跟她的大姐谈话时,朱丹掉下炕,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但马秋月迅捷的反应是很多母亲普遍的动作写照,从中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担心与深沉的爱。”
与“00后”对话:
经典作品的共同创作者
“我在阅读时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朱灯,他是一个复杂且微妙的人,在多子女的家庭有自己的小心思,是能够体现人物个性的存在。”“00后”读者、东南大学的曾舣灵提出看法,触发了胡学文对书中小人物命运的深情阐释:“写故事是容易的,难的是当故事落下去和结束时的人物要立起来。一位评论家曾说,对喜欢的人物要审视,而对不喜欢的人物要尊重。”
“马秋月在梦游中听到‘枣红马’这三个字时会从混沌的意识中清醒,她的父亲也因为这匹枣红马将女儿牵入了一个未知的婚姻里,并在他临终时出现的幻象中也终于寻到了那匹马,完成了宿命的闭环。”南京师范大学的查新悦表示,对书中比较有感悟、有印象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枣红马”,像古老的图腾一样突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令她想到如《百年孤独》的黄蝴蝶、《白鹿原》的白鹿等诸多作家笔下的意象。
胡学文表示,这是他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参加的最生动有趣、最受启发的分享活动,仿佛和多位亲朋好友、乡亲故友欢聚一堂,谈文学,更是谈人生。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