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有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能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侵入你的身体,它就是微塑料!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聚合物碎片和颗粒。

除了常见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微塑料的侵入途径远比你想象的更隐蔽。


PART01

微塑料的5个隐蔽来源

01

嚼一片口香糖会释放上千个微塑料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报道称,有研究表明,一片口香糖经过咀嚼会释放出成百上千的微塑料颗粒到唾液中。

平均每克口香糖会释放约100个微塑料,部 分口香糖的微塑料释放数量甚至高达637个,且94%的微塑料是在咀嚼的前8分钟释放出来的

令人意外的是,咀嚼天然口香糖与合成口香糖所释放的微塑料数量并无显著差异。

02

一次性纸杯用于喝热饮会释放数万微塑料

2020年,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把热饮倒进一次性纸杯里,大概15分钟,这些纸杯就会往饮料里释放两万五千多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微粒

研究人员介绍,如果用纸杯装热咖啡或者热茶,15分钟不到,纸杯里的那层塑料就会开始分解,然后把25000个微米大小的颗粒释放到热饮里。如果每天用一次性纸杯喝三杯茶或者咖啡,那么每天就会不知不觉地喝进去75000个塑料微粒。

03

每升瓶装水中约有24万个塑料颗粒

2024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升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测试了在美国销售的三种流行品牌的瓶装水,分析了小至100纳米大小的塑料微粒。他们在每升瓶装水中发现了11万~37万个塑料碎片,其中90%是纳米塑料,其余的是微塑料。

研究人员指出,当你捏瓶子或者反复拧瓶盖的时候,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已经掉进水里。

04

用茶包泡茶会释放大量微塑料

2019年,研究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的研究指出,用尼龙66或者聚酯(PET)做成的茶叶袋,泡在95摄氏度的热水里5分钟,会释放出116亿的微米级塑料颗粒和31亿的纳米级塑料颗粒。

也就是说,喝用茶包泡的茶时,大概会有140亿个塑料微颗粒跟着茶水进到身体里,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05

每克清洁海绵释放650万微塑料

2024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就能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

研究团队从市场上购买了3个知名品牌的清洁海绵,然后反复用它们在有纹理的金属表面上摩擦。当其被粗糙的金属表面磨损后,结果显示:清洁海绵每磨损1克,就能产生240万~1010万的微塑料纤维。

PART02

微塑料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

2024年,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患者颈动脉脂肪斑块中存在微塑料颗粒,这可能让心脏健康状况变差,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研究人员对257名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脂肪斑块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近60%的样本中检测到了聚乙烯,而12%的样本中出现了聚氯乙烯。脂肪斑块中的微塑料会激发更高的炎症水平。

为探究其是否会对身体产生长期影响,该研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长达34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与斑块样本中没有微塑料的患者相比,斑块中出现微塑料的患者发生脑卒中、非致命性心脏病的风险升高3.5倍。

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陈晨在科室微信公众号刊文分享了4个减少微塑料摄入的方法。

01

少用塑料包装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选择没有塑料包装的食品,或者选择用玻璃、纸和金属包装的产品。

02

改变饮食习惯

避免外卖食品重复微波炉加热,避免使用塑料杯装热饮;避免使用塑料袋或保鲜膜包裹滚烫食物,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

03

食物加热处理

烹饪时,使用沸水焯烫蔬菜,可以去除表面约78%的附着颗粒。饮水时,选择烧开并过滤过的水,而非直接饮用瓶装水。研究发现通过简单烧开并过滤的水,可以去除高达84%的纳米/微塑料。

04

多选天然产品

尽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或天然纤维产品替代塑料制品,选择天然纤维衣物而非合成纤维,定期清理家中的垃圾并减少塑料废物。

孝敬父母

订一份大河健康报

发行热线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带回家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丢,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综合 新华社、央广网、健康时报、健康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