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室挥毫泼墨、在舞蹈室翩翩起舞、在戏曲室放声歌唱……这些都是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为民社区文化书院建设的一个缩影。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01、“非遗”扎根社区,“家门口”乐享文化盛宴



学剪纸、绣香囊、缝制布老虎……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充实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为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滨城区彭李街道大力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在为民社区、欣安社区设置“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专区,开展“非遗进社区”系列文化活动,唤起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非遗文脉于在彭李社区文化书院的檐角悄然开花,化作坊间万千灯火悄然融入了社区居民心田。不仅于此,街道依托“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以文化为媒,以小剧为桥,将“送戏下乡”的文化暖流携手移风易俗的清新之风送到群众“家门口”。一场场丰富的“文化大餐”热辣滚烫,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02、夜校入驻社区 ,“家门口”解锁别样生活



左右冲拳、合十摆臂、冲拳提膝……周一晚上七点,彭李街道青“彭”夜校女子防身、儿童防霸凌自由搏击课程在为民社区文化书院准时开课。开放舒适的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拘谨,居民们有序排开,跟随着教练的引导,练习着基本动作和套路,工作中的烦恼也在这一招一式中得到了释放,邻里间的感情也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2025年,彭李街道以社区文化书院为载体,启动青“彭”夜校项目,进行“公益+市场”创新实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汇聚基层社区、直达居民。多元化、接地气的课程,让居民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群众生活“家常菜”。

03、服务精准多元,“家门口”实现充电自由

“如果你是一个零基础小白,想要学习制作短视频,这堂课可以帮助你从入门到精通。”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微业”自媒体视频剪辑公益培训活动在为民社区文化书院火热开展。



在彭李街道,社区文化书院不仅是文化阵地,更是居民家门口的“充电站”。通过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合伙人”建设模式,文化书院已发展成为邻里和美的共享天地。彭李街道精准聚焦社区居民需求,积极链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资源,面向辖区居民开展技能提升、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健康义诊等多样化文明实践活动,为“一老一小”提供托幼、居家养老等专业化服务。此外,街道还精心打造“社区微业”“共富市集”等品牌项目,助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彭李街道,浸润民心的文化书院正以其独特魅力,日益成为群众喜爱、乐于前往的文化教育综合体。它不仅润泽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更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硬实力。

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冯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