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人陂事,黄陂原创第一公众号,用心观察黄陂,用情推介黄陂


文章导读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黄陂人,咱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矛盾情感——既充满深情的爱意,又抱有无奈的惋惜。

,源于黄陂是我的摇篮之地,是我成长的沃土。这里有我最为熟悉的风景和人文,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和情感。它是我将来也会安居的地方,是我心灵的归宿。

,则是因为在黄陂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如果没有关系或创业能力,想要在这里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就像大海捞针一般难得。过去四十多年里,许多黄陂人被迫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打拼。虽然有些人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赚取了财富,但也失去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这种残酷的现实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惜和遗憾。

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分析一下黄陂体制外为啥缺乏高薪职位的原因吧

黄陂

黄陂这个地方优点非常明显

1949年,黄陂解放时人口达到了66万,这个数字确实有点惊人。

即使到现在,中国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县市也只有91个(2020年第7次人口普查后的数据),1949年人口超过70多万的地方只会更少(应该不会多于20个,1949年中国人口5.4亿,2020年中国人口14.1亿),那个时候的黄陂,是中国大县之一

这充分说明黄陂是一个能养活人、好养活人的地区

黄陂的地理条件是“北山南水”,但山不高,水也不宽,对交通的影响不大,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这个地方就建立了行政区,气候方面,黄陂一年可以三熟(2季水稻,一季小麦),只要不瞎搞,黄陂中部近200万亩的农田,养活百万居民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湖广熟,天下足”,大白话就是只要湖北和湖南粮食丰收了,中国人就不会饿肚子


黄陂的缺点也更加鲜明

黄陂,只有中部地区有大片农田(1960年代之前,黄陂南部每年夏季都被洪水淹没,并不怎么适合居住),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每个人平均只能分到2亩地左右(黄陂农田的基本计量单位为“斗”,1亩田约等于1.5斗),解决温饱问题不大,但要想过上小康以上的生活就不容易了

在封建时代,黄陂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个年代的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满足了,人均2亩农田许多人都还能活得下去,但还是有一批人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丧失了农田的所有权),于是这些人只能走出黄陂,靠手艺养家糊口,所谓的“无陂不成镇,九佬十八匠”就是这么来的


1949年以后,黄陂的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大集体下,黄陂绝大部分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一小部分人日子还是过得不错,如果您看过刘震云的小说,就知道即使在所谓的3年困难时期,部分农村干部每天晚上也是要聚集起来吃夜宵的)

1980年代包产到户以后,黄陂人的热情才得到了释放,不仅饭能吃饱,很多人都开始有肉吃了,甚至还有钱买新衣服,但到了1990年代以后,黄陂人又开始迷茫了,土地虽然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1980年代,黄陂根本看不到有荒废的土地,旱地就算不能种水稻,也要种点黄豆啥的),但口袋里还是没什么闲钱

于是,黄陂人只能再次走出黄陂,去武汉,去广东上海,去全国各地打工赚钱


黄陂,缺乏高薪工作

1980年前的黄陂县,和中国大多数县一样,只有国有和集体企业,规模都很小,无非是化肥厂、螺丝厂之类,在这些企业里工作,谈不上有多高的工资和福利,比农民要强,每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罢了

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企业纷纷倒闭,城里人只能下海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

19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兴起,虽然进这些工厂没有什么福利,工资也低的可怜,但对于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在家门口就业,种田和打工两不误,

2000年以后,武汉市开始重点发展开发区,政策好的地区引进国内国际大企业,黄陂因为只有省级开发区,故只能引进些传统产业,五金和服装之类,由于企业都集中在园区之内,黄陂人每天也只能早出晚归,至于工资嘛,不说大家也很清楚

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外和港台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武汉市的乡镇企业无法竞争纷纷垮台,黄陂农民只能要么回家种田,要么外出打工

武汉市这30年来,采取的是“拿来主义”,不注重本地创业环境的建设,只想从外地招商企业,看看光谷和武汉经开,哈是引进的企业,极少看到本土成长起来的公司

这种政策下,好企业,大企业,高新科技企业都只会去光谷、武汉经开,临空港开发区这些地方,黄陂江夏新洲和蔡甸,只能引进些传统五金服装行业(江夏稍微强一些,还有个汽车厂),这类企业,普工工资只能满足武汉市的最低工资水平


如何改变

首先,需要改变武汉市过分重视国家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所有地区实行同样的政策,让企业自己决定在哪里办厂,让地理上的优势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汉口,有机场、港口和铁路,却没有工业,你能说啥)

其次,学习沿海地区,营造创业的沃土。如今的杭州,能吸引那么多年轻人,就是因为人家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多,高科技民营企业相应也多

第三,改变武汉靠关系的社会风气。武汉越来越东北化了(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干什么都靠关系,据说山东很多人进体制内拿3000块一个月,都瞧不起2万一个月的码农),缺乏竞争的情况下,要拿到项目,要接到单,只能拼关系,高新科技起不来,何谈高薪呢

这几十年,黄陂确实缺乏高薪工作,在黄陂,很少看到白领,更不用说金领了,主要愿原因是湖北和武汉,只重视光谷的发展,次要原因,是咱们思想上,和沿海地区完全不同,武汉人的想法,更类似东北人。

对此,各位如何看呢,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讨论

❇️友情提醒:本公众号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各位留下观点和看法,欢迎各位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和在看

此位置广告合作

请添加小编微信号:HPMJguancha

陂人陂事

从老百姓的视角观察黄陂

影响130万黄陂人的优质公众号

内容以原创为主

主编:黄陂散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