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他能看透却不能明说的几点真相。
第一个,小学真的是靠父母,初中靠老师,高中靠孩子自己。只有家长分清这三个阶段的利害关系,才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顺畅一些。因为小学生的基础习惯大多数是在家里养成的,比如时间管理习惯、写作业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练字习惯、整理错题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这些习惯哪一点不需要家长监督孩子才能自觉完成呢?
学校里,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老师讲课和批改作业都很忙碌,还要管理班级纪律。老师也是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具体照顾每一个孩子呢?
第二点,上小学采取就近原则。哪所学校离咱们家近,就上哪个学校。如果上学路上来回快一个小时,那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毕竟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家长多陪伴、多规划、多监督,比上什么重点学校都强多了。
第三,家庭教育有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不能理性地去教育。想着我们小时候被父母管控多了,现在自己做父母了,就想尊重孩子的天性,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种出发点没错,但是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孩子的天性,不就是吃喝玩乐、无忧无虑吗?
这也是人性。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管,那就真成了放养了。毕竟孩子不知道未来有多艰辛,而我们作为家长,有义务有责任去教育、去引导他们。即使将来考不上名牌大学,但是该有的习惯、该有的素养是一定要有的。
第四,小学成绩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习惯才是。我们经常说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主要是因为小学考的知识都是课内的,只要多背多练习就可以得高分。而从小养成好习惯的孩子到了初中才能走得更远。因为初高中考核的内容不止是课内了,会更为灵活、宽广。如果小学没有一个好的习惯,单纯靠死记硬背,肯定会掉队。
第五,奥数在小学阶段对于普通的娃来说,真的没必要去卷。如果课内很轻松就能完成,那孩子可以多做一些浅奥的内容,因为有些题型确实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到了初中是孩子一定要具备的。
第六,从三年级开始,家长就要考虑减少兴趣班了。到高一点年级的时候,保留一个孩子喜欢的就可以了。兴趣班既然要学就要坚持,但是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在上面。毕竟我们将来还是要面对中考这个分水岭。
第七,阅读,还是大量的阅读。阅读其实是提高语文成绩最好的方法,但真正开花结果不一定是在小学的语文。这是一个慢活,需要我们日积月累才行。看书并不是看了就行,要看对书、会看书才行。刚开始阅读可以从漫画这一类切入,但是后面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得拔高度、加难度。要多读一些名著、名人名家的作品、科普、探索、历史文学、世界名著、国学经典、古诗词、文言文这样的书,更加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精读,要去思考,写写读书笔记,多做一些仿写。这样读完的内容才能真正被我们吸收,成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