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南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开国大将

林州大地的抗日先锋——黄克诚

在中国革命的壮阔历史长河中,黄克诚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杰出将领。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林州大地的抗日斗争中,黄克诚更是以其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群众情怀,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一、革命初心,矢志不渝

黄克诚‍(1902.10.1-1986.12.28‍),原名黄时瑄,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历经艰辛,他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立志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湘南起义,并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二、挺进林州,抗日先锋

1938年秋,太行根据地面临日寇的严重威胁,各方负责人齐聚潞城县故漳村南大庙,共商抗日大计。作为太南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三四四旅政委的黄克诚,在会上提出了“巩固晋东面,加强豫北”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不仅展现了黄克诚对全局的深刻把握,更为接下来的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

林州,位于豫北,西连太行根据地,东接平原和铁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黄克诚深知其重要性,于是亲率三四四旅挺进林州南部地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加强豫北”的战略部署。他的这一决策,不仅巩固了太行根据地的后方,更为后续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群众,鱼水情深

黄克诚将军深知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他率部到达林州后,首先做的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他与战士们一起与农民群众劳动,拉家常,访贫问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交谈中,他让农民群众了解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懂得了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道理。同时,他还善于发现和培养农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为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黄克诚的带领下,三四四旅与林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们共同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四、建立组织,巩固基础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黄克诚将军在林州南部地区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他亲自指导建立了林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村党支部,并逐步在其他村庄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为抗日斗争筑起了坚强的组织基石。



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旧址

为了培养更多抗日骨干,1939年春,黄克诚率领三四四旅在村开办了干部训练班,同时在河西村设立了随军学校(豫北军政干校)。林县200多名青年踊跃入学,经过培训,他们成为了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

此外,三四四旅还在临淇一带组建了一支由90多名贫困农民和失业青年组成的游击队。经过训练,这支游击队在抗击日军、打击土匪方面屡建奇功。1938年底,游击队在李家寨村整训后,正式编入八路军,为正规部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抗日战争初期黄克诚(左一)同邓小平

同时,黄克诚还领导三四四旅建立了村农民抗日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这些团体在宣传抗日、组织群众、开展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林州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五、统战工作,促成联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统战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黄克诚将军深知其重要性,因此在林州工作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与林县中心县委一起进行林州南部地区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通过促膝长谈、分析形势等方式,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合作。这些统战工作的成功开展,为林州地区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黄克诚与国民党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署专员和孙殿英部的谈判,更是展现了他的优秀才能和宽广胸怀。他通过深入分析和真诚沟通,成功促成了联合抗日的局面,为林州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动力。

六、心系群众,情真意切

黄克诚将军不仅以优秀军事才能著称,更以亲民务实的作风赢得广泛赞誉。1939年驻防林州期间,他尤为重视地方党组织建设。时值中共林安汤淇中心县委初立,干部经验尚浅,黄克诚每次途经原康必到县委驻点,既调研工作进展,又现场指导业务,甚至亲自筹措过冬棉衣解决干部实际困难,其务实作风令干部群众深受感动。


黄克诚旧居暨八路军344旅驻地旧址(位于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

这种平易近人的领导风范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群众目睹共产党人切实解决民生疾苦,抗日救亡热情愈发高涨,党群关系在实战中愈趋紧密。同年11月,当三四四旅奉命开拔新战场时,林州军民已凝聚成巩固的抗日堡垒,而黄克诚以将领之身行亲民之实的事迹,也在太行山区传为佳话。

七、革命征程,永载史册

黄克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黄克诚将军贡献卓越且经历坎坷。他历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等职,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对他革命生涯的最高肯定。

八、将军历难,终得昭雪

然而,黄克诚将军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与彭德怀等同志不幸被错误地划定为“反党集团”,遭遇了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遭受了残酷的迫害,身心俱疲。但即便如此,他始终坚守信仰,不屈不挠。

1978年12月,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逐渐好转,黄克诚将军终于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然而,长期的迫害已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986年12月28日,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杰出将领因病逝世,享年84岁。他的离世,无疑是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

黄克诚将军在林州的岁月虽然短暂,但他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战略眼光、深入群众的作风、关心地方的精神以及卓越的统战才能,都为林州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林州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参考来源:《林州热土领袖情》、百度百科等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