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年仅17岁的曾志跟随红军上了井冈山,躲避国民党和军阀的“会剿”,保存革命力量并计划下一步动作。


曾志

井冈山上的生活十分艰苦,缺医少药不说,还要面对数十倍于我军兵力的进攻,以及不知会从何处射来的特务的子弹。

上山时,曾志已经怀有身孕,到了生产时却难坏了所有人。

由于难产,她生了3天3夜,期间几度昏厥,咬紧的嘴巴让医生束手无策,后来不得已撬开嘴巴才把中药灌下去。

曾志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孩子出生后,她看着皱巴巴的小脸,向来不畏艰难的她突然心事重重,思虑再三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孩子送人

送别孩子那天,曾志以泪洗面,但她还是咬牙松开了抱着孩子的手,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让刚当妈妈的曾志这样果断的离开孩子?而这孩子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呢?

接触新思想

曾志17岁生下孩子,即便放在旧社会,也算是生育早的年纪。

曾志出生于新旧交替的年代,封建礼教受革命思想的冲击,国家正酝酿着巨大的变革。而她知识分子的父亲与商人之女的母亲,组建了她早年成长的旧式封建家庭。

1911年11月,小曾志在妈妈肚子里折腾了12个月才珊珊来到人世,而这一过程让父母觉得小曾志必定生来与众不同。

虽说是封建家庭,但父母却十分鼓励女儿读书,6岁时就将曾志送到了当地的宜章女子学校。

在这里,她认识了启蒙老师彭镜秋


彭镜秋

老师作为新时代女性的进步思想,为年幼的曾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她对未来有了新的憧憬。

可思想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即便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旧社会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

7岁时,家里为曾志许了一纸婚约,丈夫是县里有名的大户人家的长子,等她嫁过去后就可以过上相夫教子、衣食无忧的生活。

对父母来说,这是他们能给女儿最大的保障,但小曾志却不这么想。

从小受新思想的启蒙教育,让她对一切旧事物带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可当时她还小,无力对家庭做出反抗。

她看着父母如陌生人一样的相敬如宾,又看着父亲新纳的小老婆,气就不打一处来。

于是,小曾至做出了她力所能及的反抗,打了父亲的小老婆。

这一举动在父亲看来就如同造反,一怒之下拿着菜刀追赶女儿,边追边破口大骂。害怕的小曾志无奈,只能跑到了被许婚的婆家躲藏。

在这里,曾志受到了婆家如亲闺女般的照顾,可很快她就发现婆家人也都是一脸的伪善,表面上彬彬有礼,背后却做着偷鸡摸狗的腌臜事。

小曾志更加加深了对旧式封建礼教的厌恶,也更加向往那个还没成型的新世界。

为了摆脱旧家庭的桎梏,曾志十分用功,最终凭借努力在13岁时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学校

在这里,她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什么是帝国主义、封建思想,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反帝反封建。

也正是在这里,她心里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2年后,曾志不顾家人反对,没有毕业就毅然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

而当初曾志要考讲习所时并不被看好,只因讲习所明文规定,考学的人必须是佃农出身,且还得是18岁以上28岁以下的青壮年。这两条规定曾志全不符合。

可这点困难打不倒曾志,她以优异的成绩破格入学,并成为当时讲习所里年纪最小,且是唯一一个女兵,一时间曾不看好她的人都开始刮目相看。



在讲习所里,学生们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培养军事素养,艰苦的训练让许多男同学都吃不消,但曾志却从没落下过一堂课一次教学,她就是要“为女性争志气”。

在讲习所里,曾志第一次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怎样一个党派,也了解到了共产党的党义,并认定这就是她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革命政党。

1926年10月,15岁的曾志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很快,曾志结束了1年的学习,并以地下党身份接受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也正是因为这项工作,她认识了第一任丈夫、第一个孩子的父亲夏明震。

第一段感情

1927年,16岁的曾志带着满脑子的革命思想和理论及一身的革命热情来到了郴州,与当地的同志一同开展革命工作。

同为湖南老乡的夏明震也来到了郴州,两人第一次相识了。


夏明震概述图

起先,曾志没有想过男女之事,她怀揣着满腔热血而来,目的就是要轰轰烈烈的闹革命。

但在工作中,夏明震总是能慷慨激昂的发表意见,慢慢地,曾志也对这位彬彬有礼、长相清俊的男人留下了一些印象。

直到有一天,两人共处一屋,让曾志对夏明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次,由于会议开的太晚,曾志先行休息,而夏明震担心走夜路容易出危险,便在曾志的房间里睡下。

半夜醒来,曾志感觉身边有人呼吸,惊吓之余她发现男人并没做过界的事,而且男人没盖被子,只是简单的靠在那里。

她凑近一看,原来是夏明震,便把他摇醒询问原因。

“外面戒严了。你放心,我天亮就走。”夏明震向曾志解释道。

果然,夏明震次日一早就离开了,临走时也没有吵醒仍在熟睡的曾志。

曾志起床后,看夏明震已经离去,还将躺过的地方整理好,心里也对他有了些好感。

在朝夕相处的工作中,夏明震对曾志萌生了爱意,只是苦于不知如何表达。

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情感,直截了当的向曾志说出了心中所想:

“我们结婚吧!”

即便曾志不曾想过男女私情,但长久的相处中一点感觉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

看着夏明震近乎哀求的表情,曾志心一软,同意了求婚。在机关的房子里,两人举办了一场简单却温馨的婚礼。

爱情的甜蜜在革命年代尤其珍贵,两人结婚不久,组织策划的湘南起义正式爆发,各地方的群众武装起来,夺取地方政权,进行土地革命。

一时间,“杀!杀!杀尽豪绅反革命,烧!烧!烧尽他们的巢穴”的口号响彻四野。



作为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曾志也义无反顾的从地下转入地上,裹上红头巾,背着红缨枪,参与武装起义当中。

这场声势浩大的暴动,让国民党军对能否控制湖南感到担忧,于是策划了一次有组织有目的的煽动叛乱。

一些受煽动的暴民开始散播谣言,意图扰乱湘南起义的势头。夏明震等人发现了苗头,想向不明所以的百姓解释清楚,可谣言已呈人声鼎沸之势。

许多百姓扯掉了代表起义的红袖标,把拳脚和梭镖朝向了夏明震。

得知消息后的曾志第一时间冲到现场寻找,可打听到的消息让她忧心忡忡,最后得知河滩边有一堆尸体,那里可能有夏明震。

曾志循着方向赶到,果真看到了夏明震浑身伤口、血迹斑斑的遗体。夏明震牺牲了。曾志望着革命伴侣再也不能慷慨激昂的遗体,悲痛不已。

曾志这段刚开始的婚姻,就以悲剧的方式收场。激烈的斗争没有给她太多悲伤的时间,她只能将这份情感保存在心里,然后匆匆开始接下来的工作。

忍痛送子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和军阀的“会剿”,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曾志跟着大部队上了井冈山,并结识了第二任丈夫蔡协民


蔡协民概述图

而这时,曾志还不知道肚子里已经有个新生命正在成长,直到月份越来越大时,大大的肚子才提醒了曾志,她要做妈妈了。

当时的环境十分紧张,虽然大部队上了井冈山,可敌人依旧围追堵截,并以数十倍于红军的兵力,进攻黄洋界。

这次战斗,敌人以4个正规团近6000人的兵力攻打我军仅300人的守卫部队,困难可想而知。

但当时红军和当地百姓众志成城,没有一个人闲着,全都投入到保卫战的各个环节。

已经怀有身孕的曾志也没有歇着,将不能上前线打仗的妇女老幼组织起来,做好后勤工作,不断为前线送上补给。

这是一场艰难的保卫战,但我军仍然在巨大的兵力差距下,守住了。胜利带来了短暂的安宁,可等待曾志的战斗并未结束,孩子要出生了。

激烈的战斗都没有让曾志倒下,而生孩子却让这位坚强的女红军战士昏倒数次。

曾志生孩子遇上了难产,3天3夜除了腹部剧烈的疼痛,没有任何动静。

黄豆般大小的汗珠,不住地从曾志脸上流下来,甚至几度昏迷。

幸好毛科文的妻子毛大嫂和王佐部石礼保连长的妻子赖风娥两人,找来了当地的中医,撬开嘴巴灌下中药,才唤醒曾志。

如果说在战场上是面对死亡,那曾志生孩子就是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好在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曾志

经过毛大嫂和赖风娥两位嫂子的精心照料,母子平安。

曾志看着艰难生下的儿子,一直坚强的面容上多了些温婉和愁容。

这天,贺子珍听说曾志生了孩子,和伍若兰、彭儒、吴统莲、蒋秀仙、刘琛等好友前来探望。

到了晚上,其他人都离开了,贺子珍则留下来陪着曾志。

夜晚,曾志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犹豫再三终于向贺子珍说起了心中的想法:

“我想把孩子送走。”

“为什么啊?”贺子珍乍一听有些吃惊,一边安慰一边问起了原因。

“其实,作为母亲我怎么可能舍得孩子,他可是我的儿子。”

曾志慢慢把心中的忧思说了出来:

“只是现在革命工作正在势头上,我不能停下来。而外部的斗争环境又如此艰苦,我又患乳腺炎没法喂养,这孩子跟我太受苦了。”

听了曾志的苦衷,贺子珍也理解了她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那你打算给谁抚养呢?”贺子珍问道。


贺子珍

“我觉得,石礼保的夫人赖风娥大嫂就挺好。”曾志回道。

这天,正巧赖风娥来看望曾志,看着刚出生的孩子,她抱到怀里就不停地逗小孩。

看着温馨的画面,曾志也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将原因告诉了赖风娥。

同样身为女人的赖风娥,十分敬佩又十分心疼曾志,于是将此事应了下来。

“正好我有个嫂子也刚生了孩子,她可以帮我喂养。”

事情定了下来,曾志既感到高兴又有种说不出的酸楚。

很快,组织给曾志指派了新任务,到后方建设井冈山“红光”医院。生下孩子26天,曾志就要和儿子告别。

离别当天,曾志抱着孩子不停亲吻着白皙红润的小脸,可转念她又想到孩子跟着自己将会面对的艰难,便咬着牙把孩子抱给了赖风娥,转身离开。

“你放心,我会好好待他的。”

听到赖风娥的承诺,曾志顿时泪流满面,这泪水里有酸楚,但更多的是爱。

思念儿子

离开井冈山后,曾志追随着党的领导,在各地参加革命斗争。

一晃23年过去,新中国早已经成立,而此时的曾志已经是广州市委书记,工作任务也不仅仅是革命斗争,而是地方建设。



参与革命的这些年,曾志过得也十分艰难。

第二任丈夫蔡协民英勇就义,与其生育的两个儿子,一个因病夭折,另一个因革命需要再次送人。

而与第三任丈夫陶铸组建的家庭,算得上幸福,女儿陶斯亮在身边,一家人幸福和睦。



但越是这样,曾志越是惦记被自己送人的孩子。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就去往井冈山寻子。只是这么多年的变化,当地早已物是人非,所以也没有寻到儿子的下落。

曾志并没有放弃,这么多年的艰苦奋斗培养了她坚持不懈的精神。她发动朋友帮忙一起寻找,甚至从井冈山来到广州的慰问团,她都要拜托拜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2年,井冈山副区长的柳辛林把好消息带给了曾志,他找到了她当年在井冈山生下的男孩。

当年10月份,柳辛林带着一位皮肤黢黑、衣着破烂的农夫来到了广州市政府的办公楼。

柳辛林敲响了书记办公室的门,开门的一瞬间,这位农夫就跪倒在地,眼泪夺眶而出:

“妈,我是您在井冈山的儿子!”

曾志起初还没搞清楚状况,似乎是被吓到了,只见旁边的柳辛林朝着曾志点了点头,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自己的孩子!

二人相拥而泣,一旁的柳辛林也不忍打扰母子团聚,转身便向远处走去。



在曾志关切的询问下,她也终于知道了儿子被送走后的一切!

当年,赖风娥把孩子抱回家后,夫妻俩为他起名石来发

夫妻俩很疼爱小石来发,只是好日子没过多久,石礼保和夫人赖风娥就相继去世,只留下孤苦伶仃的石来发和外婆一起生活。

后来,外婆也去世了,只剩石来发一人在农村生活。好在1949年时井冈山解放了,家里分来了田地。

靠着勤劳,田里的收成不错,而石来发也娶了媳妇,在井冈山的农村里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柳辛林告诉了石来发他的身世,并把他带到了广州与曾志相见。起初石来发还在抱怨为何当初要抛弃自己,可见到曾志的第一眼,他就再也忍不住情绪,跪倒在地哭了起来。

时隔23年,曾志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农村小伙,心里百般酸楚。

她想为儿子做些什么,以弥补多年的情感缺失,也当做向儿子道歉。石来发在曾志身边的日子,他慢慢了解了母亲,也明白了当时母亲的艰辛。

不久后,石来发主动提出回农村。

曾志感到惊讶同时又很欣慰,儿子能有如此思想境界,实在难得。

母子再次分别。之后,曾志一直秉持坚定信仰,为新中国服务,最终官职中组部副部长。而石来发后来当了护林员,以母亲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

曾志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都凭着艰苦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挺了过来,因为她坚信“阳光总在乌云后”。

1998年,曾志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按照她的遗愿,死后骨灰不要埋入革命公墓,而是葬回她曾经日夜奋斗的井冈山上。

愿百折不挠的革命者曾志安息!向为国奉献一生的母亲曾志致敬!



参考:

[1]《曾志:情重逼云端》冯宝君

[2]《曾志:潇湘才女魂归井冈》缪小宁

[3]《曾志——矢志不渝的女革命家》申学林 黄利华

[4]《老红军曾志的信仰》兰晓程 欧阳月明

[5]《曾志贺子珍姐妹情深》晓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