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落幕。在为期5天的年会中,中关村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多项自主研发的高精尖产品和技术。其中,创新医疗器械的集中展示,让观众对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脑内“不定时炸弹”,它是发生在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随时可能破裂导致颅内出血,并极易引发死亡。数据显示,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并且出血,第一次出血的病死率在35%左右,二次出血的病死率在60%到80%。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难点在于脑血管又细,弯曲度又非常复杂,之前医生需要靠前期检查和丰富的经验来自制微导管。”强联智创展台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根根细如铁丝、被弯转成各种形态的微导管。“但是我们这套设备能利用计算机和AI技术自动对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进行规划,其核心是提供微导管塑形方案。”该解决方案攻克外科手术中L4级别(最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的卡脖子环节——微导管塑形,能够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规划和模拟,自动生成塑形针方案,实现关键手术步骤的“全自动驾驶”,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这一展台的对面,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摆放着一个大约成年人小臂大小的支架模型。它正是公司核心产品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以下简称“Lattice”)放大约300倍的样子,实际上这个支架只有2—5毫米。这枚精巧的支架将被临床医生放入患者的脑血管,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去希望。“这类产品最早只有美国公司有,我们不仅打破了垄断,还在这款产品上实现了很多技术,比如机械球囊、MIROR表面改性技术等还实现了世界首创。”艾柯医疗董秘丁邻表示,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术后12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为91.4%,术后12个月支架内狭窄率仅为0.8%,大幅优于同类产品。艾柯通过以上多项突破性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临床医生手术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及手术安全性,使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入“自动档”时代。
而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展览区最吸引眼球的医疗器械,非智能脑机系统莫属。去年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的“北脑一号”,今年已经带着成功案例来到展览区。
今年,“北脑一号”已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完成临床应用。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导致的运动或言语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首批三例人体植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实现初步的运动解码和常用近百词的中文解码输出。
“通过植入手术将主机放在颅内的硬脑膜外腔,与神经组织不直接接触,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北脑一号”展位现场负责人对北青报记者表示,“植入北脑一号的渐冻症患者已经能通过脑机产品‘说’今天天气真好、我想喝水等短句。”当患者想说话、想出去走时,携带的体外机通过给体内机供电和信号传输控制外部设备,实现语言、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表达。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资源协同,推动构建了覆盖研发、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全周期的服务体制机制,强化医院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医工结合的模式创新,开展了医学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探索通过“一家医院+一家专业孵化器+一个组成载体”的创新模式推动医疗科技成果批量转化落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