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承办的“科幻+未来交通”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4个专题论坛之一,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科技、交通、科幻创作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在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空中出行等“科幻场景”加速落地的大背景下,共同展望了未来交通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总工程师张全德,意大利科幻作家、独立出版人及编辑弗朗西斯·沃尔索,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科幻文学作家、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郑军,铁四院高速磁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辉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与成果处副处长马晓磊,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苏岳龙,美行智慧出行(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成春,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助理总裁姜昊等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了活动。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武倩文主持了本场论坛。


主题演讲环节,郑军介绍了古往今来科幻作品中有关交通的奇思妙想。他表示,科幻思维的核心不在于讲解技术本身,而在于将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探索未来是否会催生对某种技术的需求。他认为,交通技术承载着人类希望借助技术力量对突破物理局限的一种渴望,而正是这种追求,推动了现实中交通产业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程泊霖分享了我国低空经济的最新动态。他介绍,40年前,人们出行方式还多是走路和自行车,而目前我国在无人机的消费级和工业级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在20年内,我国有望实现从“车轮上的中国”到“翅膀上的中国”的跨越。他提出,未来要发展包括“大中型无人运输机、电动垂直起降的无人系统(eVTOL)、应急救援的特种无人运输机、起飞重量在500公斤以下的工业级无人机及消费级无人机、特种飞行器、通航飞机”的“六大赛道”,夯实未来立体交通的设备基础,开创我国低空经济新局面。


相比物理概念上的交通,弗朗西斯·沃尔索提出了一种观念上的“交通”。他认为,相比基调暗黑和颓废的赛博朋克,未来是属于“太阳朋克(Solar Punk)”的时代。他介绍,“太阳朋克”概念设想了人类通过例如3D打印食物等科技的进步,成功解决了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描绘出了一个更为乐观、洁净、可持续性发展的美好未来。


王辉煌介绍了利用磁悬浮和直线电机驱动来实现高速运行的高速磁浮技术:车轮不接触轨道,仅靠电磁力来“贴地飞行”。他表示,未来高速磁浮与低真空管道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时空压缩”的科幻效果,开启未来交通发展的新纪元。如果以高速磁浮列车高达600公里的时速,北京到上海仅需3小时到达,2000公里内的城市群都可实现4小时的畅通无阻。


马晓磊从交通科研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AI大模型助力“未来城市交通大脑”的运行机制。他指出,我国拥有“个体行为差异最大、参与者数量最多、交通网络最复杂、重大活动事件最频发”的城市交通系统,许多问题难用传统方法彻底解决。因此,我国交通领域需要构建自己的通用大模型。他指出,在AI大模型助力下,下一代的交通系统平台将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融合,能够实时推演交通态势,实现空中与地面信息的高效调度与管理。届时只需输入关键信息,无论是规划交通线网,还是设计可行的公交路径,基于大模型的系统都能自动检索相关数据,并决策生成最优出行方案。


在圆桌对话环节,由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助理总裁姜昊担任主持人,与科幻文学作家、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郑军、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总工程师张全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与成果处副处长苏岳龙、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晓磊、美行智慧出行(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成春等嘉宾,围绕“未来交通将突破哪些边界”“如何更好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生态”“推动智慧出行‘最后一公里’变革的关键因素”等议题进行了畅聊与分享,共同描绘出未来立体交通体系的新图景。

2025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聚焦科幻产业发展,加速科幻产业生态构建,充分展示科幻产业近年来建设成果。本届论坛下设“科幻+人才”“科幻+人工智能”“科幻+生命科学”“科幻+未来交通”4个专题论坛,国内知名科幻界代表、高校专家、媒体记者等数百人现场参加活动。

来源:石景山园管委会区科委 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昂

编辑:高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