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风波还没完全平息,西安教育界又开始「搞事情」了,这次是动真格整治校外培训。

3 月 27 日到 29 日,西安市教育局那叫一个忙,连续三天密集通报校外培训违规案例。高新区、碑林区等 5 个区县及开发区直接曝光了 25 起「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学而思、新东方、平行线这些大名鼎鼎的头部机构都「榜上有名」。

北京也没闲着,同步发力。海淀区「双减」专班突击检查,西三旗育新花园有个托管机构,表面一套,背地里搞学科培训,当场就被叫停了,还被责令退钱、拆设施。更离谱的是,善缘街某商务楼宇里,张某搞了个「高端定制」违规模式,以「个性化教育咨询」名义组织小班培训,人均收费超万元,这操作真是让人无语。

回顾中国近年教育治理的历程,那叫一个坎坷。从 2008 年教育部首次把「抵制有偿家教」写入师德规范,到 2018 年《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确立「一票否决」制,再到现在的整治在职教师有偿培训,治理体系升级了五次。可现实数据让人揪心,西安市教育研究院 2024 年调研报告显示,62.7% 的家长觉得教师存在「课堂内容课外补」现象,部分教育机构还在「地下」偷偷赚钱,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

站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西安教育局出手了,《西安市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通知》一出,这可是「看得见的手」打响的第一枪。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可西安有些老师,把课堂当成了「试听课」。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甚至自己开补习班,教育都快变成「价高者得」的生意了。

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掉队」,只能咬牙掏钱,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孩子就只能在起跑线上被落下。


重点中学周边的培训机构,一年能赚超 2 亿元,教师补课费比白领年薪还高。讽刺的是,有些学校教师公寓楼下贴着「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的告示,楼上的补习班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授课。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关乎着教育问题的核心。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到课外,课堂质量肯定不行,师德底线也模糊了。

不少家长们反映,「孩子班主任在课堂上只讲基础内容,重点知识全留在补习班讲。」 这种现象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教师从「育人者」变成了「逐利者」,教育公平都成了一句空话。成绩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这还叫教育吗?

西安教育局这次出台《关于严禁全市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进行学科类校外补课的通知》,就是冲着这些问题来的。这可不是孤立行动,这是对中央「双减」政策的深化,也是让《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这些法规落地生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斩断利益链条,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


为什么补课现象屡禁不止?

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职称评审名额少得可怜,补课收入就成了改善生活的重要来源。这背后,其实是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的滞后。

西安市 2024 年统计显示,在编教师平均工资仅为当地公务员的 83%,雁塔区部分学校绩效工资拖欠达 14 个月,这日子能好过吗? 家长们为什么愿意让孩子高价补课呢?这背后也是三重困境在作祟。

教师待遇失衡,课堂质量不行,家长们只能为「课堂留白」买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的学生想通过补课追赶名校生;社会评价体系太单一,升学竞争太激烈,家长们把补课当成了升学的「必胜砝码」。

这下好了,家庭陷入「越补越穷」的怪圈,西安市家庭年均补课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 23%,部分家长甚至借消费贷来维持,孩子们课后时间被压榨,日均课外学习超 4 小时,睡眠不足、创造力萎缩,教育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老师愿意补课赚钱,家长愿意让孩子补课提分,这不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吗?可别天真了。家长们在补课问题上,并没有表面上那么自愿。

一方面,家长们不是教育专业人士,信息不对称,他们很难精准把握孩子真实的学习需求,又容易被社会竞争压力和周围环境裹挟,误以为补课就能提升孩子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家长们生怕孩子学业落后,影响未来发展,就算面临经济压力、孩子抵触,也只能硬着头皮让孩子补课,这能叫自愿吗?

「现代教育要打造的不是没有补课的教育,而是不需要补课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更多像西安这样的破冰者,在制度创新与社会共识中找到平衡点,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政策的终极目标可不是惩罚,而是重构健康的教育生态,这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西安教育局在《通知》里明确提出「健全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嵌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全流程。各学校得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把师德考核纳入聘用、绩效和职称评定的「一票否决」指标,让师德成为教师的「第一标准」。

政策是缓解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可课外辅导的需求缺口怎么办呢?很多家长担心,如果停一部分机构,开一部分机构,培训费会更贵,普通人家的孩子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差距会越来越大,寒门真就再难出贵子了?机构没了,孩子培训的需求还在,这可咋办?



别急,西安多所中小学已经行动起来了,推出课后延时服务,组织教师开展公益辅导,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帮扶。这会倒逼老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把知识点讲透,学生课后补课的需求自然就少了。教育部门也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名校 +」工程、教师轮岗等方式促进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减少「补课依赖」。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政策发布后,舆论场里声音不少,有支持的,也有担心「一刀切可能误伤学生」的。西安教育局回应得很明确:禁止的是「学科类有偿补课」,义务辅导、公益项目还是受鼓励的。比如,灞桥区某小学教师自发组织周末免费答疑,就获得了家长广泛好评。这种「疏堵结合」的思路,既守住了底线,又给合理需求留出了空间。

长远来看,政策的成功就看这三大效应:一是通过提升校内教学质量,重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二是通过严格监管与行业自律,重塑教师群体的职业荣誉感;三是通过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内获得优质教育。

西安教育局的「禁补令」,这是一场关乎教育公平与师德重建的硬仗。从划定红线到系统治理,从刚性惩处到生态重构,这传递的不仅是治理乱象的决心,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

未来,随着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清朗、更公平的教育图景——在那里,教师全心育人,学生自信成长,而教育,终将摆脱功利化的枷锁,成为照亮每个生命的明灯。

当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有偿补课」的土壤也就自然消亡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