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
从探索到落地有多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落实春秋假制度被视作消费提振与教育减负的双向奔赴,既承载着缓解教育内卷的期待,也被赋予刺激消费、重构假期价值的使命。放假的时间点如何选择?假期生活如何安排?放假会不会影响日常教学?学校放春秋假,家长无法看护该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邀请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范勇,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而在2020年,教育部对关于“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建立错峰休假制度,促进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建议进行答复时,也明确表态,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实践层面,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从2004年开始,杭州市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春假一般安排在劳动节前后两周,通常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假则为11月第一周,假期为一周。温州则推行普通高中学段制教学安排,调整寒暑假时间,增加春秋假。今年,湖北省恩施利川市小学、初中放春假两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五天。
此外,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春假,如中国人民大学有春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有春假和秋假。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今年在公布春假安排时,还特地配上了主题词“去赏花·去恋爱”,更是引发了舆论关注。
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春秋假对大中小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范勇院长认为,春秋假是大中小学生在春季或者秋季放1-2周假的时间,确保孩子们能够看到季节给他们带来的知识和体验。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有成果地逐步完成孩子们探求的知识、体验的劳动、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孩子们体验自然、感受生命,同时三五成群走向社会,体验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起良好生活的氛围。
大众对春秋假的期待和担忧并存。一些家长担心春秋假会挤占学校的教学时间。范勇院长认为,学校的教学计划需要有相应的调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学生每学年在校的学习时间是39周,其中两周的机动时间明确建议,要加强社会生活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型的社会,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大中小学生的春秋假,正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孩子放假、家长工作的时间不同步问题如何解决?范勇院长介绍说,确确实实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春秋假至今没有在部分地区执行,也是考虑到千家万户各种各样的情况。首先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场所,孩子不适合体验的,可以发动全班有这样条件的家长成立家长志愿服务队,把孩子集中带起来。另外,社区可以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带到社会、带到孩子们需要的工厂车间。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春秋假真正成为弥合城乡教育鸿沟的桥梁,而不是扩大城乡差异的放大镜?范勇院长认为,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途径,最重要的是要各自发挥城市和农村的特色优势,优势互补。城市的孩子很难体验农村的基于地理人文的生活空间,城市的孩子可以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优势。无论是城市的馆藏资源优势,还是农村的地理人文的自然优势,都有各自的特色。
让每个学生过好春秋假,还需要构建家、校、社、政协同的资源网络。范勇院长介绍说,要想使孩子过一个高质量的春秋假,要有计划、有实施、有保障。一是从家庭层面。要有相应的陪伴制度,企业事业单位给予相应的家长带娃弹性的休假制度。第二,社会资源的整合度。各个公共场馆要形成预约共享机制,学生能够通过预约开好方便之门,确保孩子假期体验生活顺利。第三,目前的中小学新的课程的学习,有很多主题化的课程和项目化的课程,特别需要跨学科跨界解决,社会各行各业佼佼者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相关的指导。
无论是怎样的配套,最终的核心还是人的成长。而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必须要由内而外、主动地获取知识。当教育突破围墙的束缚,山河湖海皆成育人场域,草木星辰俱是成长教材。站在教育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守护一张安静的书桌,也要搭建一片成长的旷野。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假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拍,教育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让我们期待,每一段精心设计的教育留白,都能成为滋养生命的春雨,让年轻心灵在四季轮转中,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