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征程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受历史渊源、自然禀赋等多种因素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

在过渡期,深化东西部教育协作对于改善这一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把教育协作摆在京蒙协作的重要位置,深入推进“组团式”“融铸式”帮扶,给资金、输理念、送人才、帮技能,为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关键问题作出系列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北京的15所高校与内蒙古的12所高校开展结对交流合作,北京的20所职业院校与内蒙古的31所职业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北京的416所中小学与内蒙古的525所学校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北京累计选派493名教学骨干助力内蒙古80余个“校(园)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两地教育“大协作”的格局基本形成,为欠发达地区改进办学理念、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能力提供了“风向标”“及时雨”“穿云梯”。

01

紧扣时代脉搏的“风向标”

“2名学生在天津中小学生无人机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幼儿教育、护理专业师生获得呼伦贝尔市技能大赛二、三等奖4项,实现学生参加市赛奖牌零的突破;高考录取率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些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族职业高中(以下简称鄂伦春职高)捷报频传。


鄂伦春职高学生参加天津中小学无人机大赛。

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鄂伦春职高曾面临办学理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路径单一、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

这一状况的改变源于一支千里之外教育力量的支援。从2022年开始,北京市西城区选派北京市外事学校校长田雅莉担任鄂伦春职高的校长,并从北京市外事学校、西城职业学校等多所学校抽调骨干教师,在人才培养、课程供给、教育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经验输出和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要与时俱进。”田雅莉说,西城区的教育帮扶团队通过一次次早会、培训和日常聊天,向鄂伦春职高的校领导和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愿景,并帮助该校管理人员到北京市外事学校进行交流访问。

鄂伦春职高的多名老师表示,西城区对该校开展“组团式”帮扶以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顺应国家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融入了各专业教学日常。


第二届“驼铃杯”教学展示活动现场。

2024年11月,“京蒙携手·教育振兴”第二届“驼铃杯”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京蒙两地获奖教师代表进行了优秀课例展示。教学大赛共持续3个多月,京蒙两地的1544所中小学校、2674位教师报名参赛。

赛后,一些呼和浩特教育部门的干部和参赛老师表示,本次大赛搭建了京蒙两地教师交流与展示平台,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研,他们今后将把常态教研、集体备课、校本研训作为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核心要务,长抓不懈。

教学大赛是京蒙携手推动课堂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自治区内一些学校的课堂也发生着变化。

“这样的英语课很有意思,上课就像玩游戏一样。”“老师让我们参与情景扮演,演着演着就把知识点记到脑子里了。”“老师还让我们看英语电影,用英文写信呢。”……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小学的学生们说,戏剧情景教学模式让他们受益匪浅。

巴彦温都尔小学是一所牧区小学,这里的学生英语启蒙教育学习较晚,学生们学习兴趣不浓。为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北京市昌平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选派教师王浩人到巴彦温都尔小学支教,探索出一套在日常英语教育教学中融入英语戏剧教育因素的方法,较好地满足了蒙古族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现在,在阿鲁科尔沁草原上,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愈发浓厚,课堂说英语,回家练英语,甚至连外出玩耍时也会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正如该校学生苏龙嘎的母亲所说:“现在孩子在假期放牧时都在练习英语。”

02

润物无声的“及时雨”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每一名学生都是迎风绽放的格桑花,京蒙教育协作给草原送去了人才、课程、项目,让这些“花朵”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时雨”。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初中历史、语文、道法三科,作为社会性学科,肩负着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共同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任务。”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学校选派到阿鲁科尔沁旗的支教教师薛琨介绍。之前,一些民族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存在困难,对三个科目的汉语授课有所抵触,迫切需要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当地的教育团队。

对此,支教教师开展“融铸式”教育帮扶,为当地教育注入新活力。支教期间,薛琨组织开展多场教学讲座,就如何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历史教学、如何通过历史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和探讨。

“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分享。”“之前我们这边有些课程教学水平偏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优秀教师。”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五中学的老师表示,支教教师是助力当地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支重要力量。

课程是传递知识的桥梁。走进赤峰市林西县第三小学,笔者看到三年级的教室内正进行着新式教学——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的电子屏幕,不时参与互动,同时,教室内还有一名线下随堂教师进行教学辅助。屏幕的另一端是北京市丰台区的优秀教师。

“这是 ‘双师素质课堂’。”林西县教育和科技局的相关干部介绍,林西县的学校普遍存在缺少开展高质量素质课程的师资及成体系的素质课程资源等问题,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素质教育差距尤为明显。在此背景下,2024年4月,丰台区探索“双师素质课堂”教育帮扶模式,由线上专业教师负责讲解专业知识,解决素质教育内容供给问题,林西县教师负责进行课堂和活动组织。借助“双师素质课堂”云平台,全县12所小学231个班级的9639名学生在边远山区也能享受到和北京孩子所在学校一样的精彩课堂。

人工智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行走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乡村中小学,经常能看到学生们玩转无人机、积木机器人等场景。

“这主要是海淀区教育帮扶的功劳。”科尔沁右翼前旗教育局的干部介绍,为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牧区学生享有人工智能普惠学习的机会,体验科创教育带来的新鲜乐趣,北京市海淀区帮助该旗打造了农村中小学科创建设项目,为全旗22所农村牧区中小学科普教育开启了创新之门。

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投资165万元购置人工智能设备并开展研训活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已纳入当地中小学的常规教学。

“人工智能革新与应用孕育出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强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提高学生智能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任务。”科尔沁右翼前旗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旗将扎扎实实推进人工智能教学,不辜负海淀区的深情厚谊。

03

携手进步的“穿云梯”

在欠发达地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实践中,如何加速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一道迫在眉睫的必答题。为帮助内蒙古教师快速成长,北京市在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时用心、用情、用力谱写了一系列动人的乐章。

这些乐章处处跳动着支教教师日常教的音符。“我的成长离不开李老师的指导。”通辽市库伦旗第二中学青年教师李娜说,她刚到该校任教时连上台都很紧张,幸运的是正好赶上了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教师李密龙在这里支教,并与她结成了师徒关系。之后的一年多,李密龙倾心相授,帮助她树立信心,提升技能。其间,李密龙共与该校的5名青年教师结成了师徒关系。

这些乐章流淌着交流跟岗定向教的旋律。兴安盟扎赉特旗曾一度面临教育发展瓶颈。2022年以来,该旗相继选派102名教师赴北京市丰台区跟岗学习培训,大幅提升了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2024年,该旗音德尔第三中学高中部高考出现两名超过600分的学生。

这些乐章激荡着“2+1青蓝工程”结对教的情感。在“2024 年京津冀蒙四省份中职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说课)展示”活动中,来自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商都职校)的赵海滟荣获一等奖,乔华、侯林分别荣获三等奖。这一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北京市对内蒙古教育帮扶的心血。

2022 年 8 月,北京市平谷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平谷职校)校长崔东光作为援助内蒙古工作的教育专家,前往商都职校担任校长。到任后,他发现该校教师队伍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征,45 岁以下教师占比高达 76.35%。

在崔东光协调下,多方共同启动了为期三年的“2+1 青蓝工程”,为商都职校的每名年轻教师都配备了两名带教老师,一名为当时在平谷职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另一名为外地前来支教的老师。得益于该工程的有力实施,商都职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得长足进步,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这些乐章交织着进修学校集中教的光影。“这样的进修效果非常好。”“在这里,修身也修心,修技也修德。”日前,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教师发展中心参加进修的教师们对这种培训方式赞不绝口。

这是京蒙教育协作结出的又一果实。针对该旗教育发展实际,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利用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科学制定“一地一方案”的帮扶模式,支持当地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研、科研、考研、培训的职能体系,实现了教育理念、资源、管理与成果的互通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这些乐章承载着科技赋能远程教的现代科技力量。“数字技术真好,不仅给学生上课带来了便利,也给老师‘取经’提供了多元路径。”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第一小学的老师说,他们每月都会通过线上平台学习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骨干教师的优秀课例。

这是京蒙两地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远程交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市将教育数字化建设作为教育帮扶的重要突破口,整合北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质教育资源要素,为两地教师开展线上联合教研搭建了“数字桥梁”。让内蒙古一些学校的师生不离家、不离校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

“让不同区域的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众多家庭的热切期盼,而东西部教育协作正是实现这一期盼的一条有效路径。京蒙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在辽阔草原激荡起阵阵春风。这春风,越过高山,吹散严寒,轻拂着草原上每一朵鲜艳的“花朵”,助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幸福绽放。

(采编中心 王万亮)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7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