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4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

02

美术新闻

●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在杭州开幕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在京举办

●丝绸之路——美术采风写生创作展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开幕

●G世代——第28届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年展举办

●本报观察|AI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记忆的当代叙事

03

艺术家

●姜宝林: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

●张弛:心驰神来

●范勃:预言的寓言

●郭莽园、陈炳佳:得意

●林海钟:慧定生机

●党震:隐者的面孔

04

艺术设计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非遗的当代时尚叙事

●速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获2025年度沃尔夫奖

●工艺:侗族刺绣:绽放在西南地区的非遗之花

●经典:汉斯·瓦格纳:椅匠中的椅匠

05

专题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美育之路——湖北美术教育的承续与转型(1920—1985)

●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

●轩辕情 中国梦——2025·中国书画作品展在郑州开幕

06

副刊

●过往风流|移动的杂货铺——李嵩四件《货郎图》异同

●名画新读|石涛《东风缥缈图》赏析

●萌文物|宋辽金砖雕上的“音乐人”

●新书推荐|《常沙娜艺术大系》:体悟匠心精神

美术聚焦



●AI 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全面普及,各行各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各行各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艺术家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始终是创造与创新的重要力量。AI对艺术领域尤其是绘画领域的影响,已成为当下热门话题。面对AI的汹涌来袭,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并利用这一新兴工具?艺术家的角色定位又该如何调整?在这个AI与艺术创作深度交互的时代,艺术家们如何持久保持并激发原创力?成为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课题。

美术新闻


●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在杭州开幕

3月2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在杭州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系国家艺术基金 2024年度资助项目。展览聚焦中国动画“学脉传承与精神内核”,以“发轫·新生”“探索·建构”“重构·再生”三大主题板块为叙事框架,以630余件展品(包括创作手稿、赛璐珞片、历史文献及经典动画拷贝)构筑起一部鲜活立体的动画史诗。展览实现百年间动画手稿的系统性集结,以“文献考古”思维重构创作现场,结合口述历史等数字影像资料,将创作者的民族化探索转化为可视化的创作思想史。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在京举办

3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此次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筹备,汇聚敦煌文化遗产的经典与创新,内容极为丰富。展览以“复刻经典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四大主题为核心,设有六大展区:“敦煌印象”“千年莫高”“灿烂佛宫”“庄严净土”“万象人间”和“石室宝藏”。此次展览呈现了九座复刻洞窟,打造了迄今为止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其中八座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以及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其中莫高窟特窟第217窟的复刻版本为全球首次亮相。

●丝绸之路——美术采风写生创作展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开幕

3月20日至27日,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丝绸之路——美术采风写生创作展”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聚焦丝绸之路文化,共展出油画、中国画、壁画作品近百幅,是闽昌两地文艺深度交流的重要成果。参展艺术家们以灵动多变的线条和色彩,勾勒出山川的雄伟壮阔,展现北庭历史的悠远厚重,描绘田园的宁静祥和。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丝绸之路历史文脉的艺术重构,更是深化文化援疆的创新探索。从组织丝绸之路主题采风到建立闽昌艺术家驻创基地,从举办创作培训班到开展非遗对话,福建文艺界以系统化、多维度的文化润疆实践,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孕育的文化生机。

●G世代——第28届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年展举办

3月21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G世代:第28届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年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届年展展出了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创作作品共计212件(组),汇聚了四川美术学院青年学子们对“历史·传承·未来”这一时代命题的探索、思考与创新回应。“年展”制度体现了四川美术学院“以创作带动教学”的学术传统,为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推广搭建了坚固、长效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主办方创新实施的“青年评审家制度”,是多学科融合的有益尝试,打破了专业界限,由学术主持领衔,首次由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组成校内评审委员会。这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青年教师就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艺术主题创作开展了广泛交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0日。

●本报观察|AI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记忆的当代叙事

近日,“AI变脸古人”的小视频不断刷新人们的感官体验,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重构历史记忆,无论是王羲之、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还是吴道子、赵佶、唐伯虎,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古人,都不甘寂寞地上演短视频名场面,更有网友感叹:“每天都被老祖宗骂一遍。”当“why baby why”的声音响起,历史与现实的边界也被重新书写。实际上,“AI变脸古人”现象涉及技术浪潮下文化记忆的重构与冲突,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奇观,更昭示着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下的自我更新,这一现象也绝非简单的历史形象再现,而是技术赋能下文化记忆的转译。

艺术家


姜宝林: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

3月22日,“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现代笔墨艺术研究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姜宝林代表作品78件,分为白描、新抽象、积墨、大写四个板块,以近年来创作的巨幅作品为主。姜宝林以传统文人画为根基,同时眼界开阔,对其他艺术种类包容并蓄。他的现代探索是中国式的现代探索,充满了中国元素。同时,姜宝林审美眼界开阔,具有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后来又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发现其中的现代美原则上与中国民间艺术有很多呼应。

●张弛:心驰神来

3月21日,“心驰神来——张弛艺术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海派山水画家张弛在求学时期的习作、临摹作品,以及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80余幅作品,是对其 60余年艺术生涯的回顾。

●范勃:预言的寓言

3月24日,“范勃·预言的寓言”展在佛山市和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近年来创作的包括手稿、绘画、装置等在内的全新系列作品。

●郭莽园、陈炳佳:得意

3月22日,“得意——郭莽园、陈炳佳联展第二回”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郭莽园、陈炳佳两位艺术家的 100多件国画和陶瓷作品。

●林海钟:慧定生机

3月2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慧定生机——林海钟中国画作品展”在北京人美艺术馆举办。展览分为“大块文章”“西湖天下”“拟古写生”“人生仪态”“花鸟感时”五个板块。

●党震:隐者的面孔

3月23日,“隐者的面孔——党震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隐者的面孔”“山外”“终南写生”等新作板块,以及回溯板块“荒石与寒山”,展现了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党震的跨语境表达。

艺术设计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非遗的当代时尚叙事

3月20日,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在北京798·751园区、今日美术馆、秀水街等地启幕。本届时装周吸引了12个国家的近230个品牌、270位设计师参与这场时尚展演。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参展品牌聚焦中国非遗技艺,将流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重构,在当代时尚语境中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深层对话。可以说,此次时装周正见证着非遗从文化遗产向时尚生产要素的质变,使东方美学在全球时尚舞台上展现出多元且独特的魅力。


●速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获2025年度沃尔夫奖

北京时间3月11日凌晨,2025年度沃尔夫奖(Wolf Prize)揭晓。其中,建筑学领域的奖项颁发给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授奖理由为“她杰出的建筑设计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改变了中国乡村的面貌”。沃尔夫奖颁发给来自世界各地为人类利益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艺术家,奖项包含科学和艺术两大类。

●工艺:侗族刺绣:绽放在西南地区的非遗之花

侗族刺绣与侗族大歌、侗戏并称推动侗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一种用绣花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侗族刺绣工艺主要用于妇女上衣、胸襟、领襟、围裙、男头巾、绑腿、小孩的口水围、鞋帽、背带等花边图案装饰。近年来,侗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多方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传承人们将侗族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许多既富于民族风情又不失现代感的围巾、手包、抱枕、桌布、窗帘等文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更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真正改善了当地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使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经典:汉斯·瓦格纳:椅匠中的椅匠

汉斯·瓦格纳是20世纪全球最出色的家具设计师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对丹麦家居设计产生最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设计了近千件作品,其中椅子有500多件,被称为“椅匠中的椅匠”。在汉斯·瓦格纳的设计生涯中,他从来没有被风格限制,也从来没有被固化在任何一种款式中,而是让木材、设计和精湛工艺相互结合,让基于手工制作的设计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他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展现出了对丹麦设计传统的深刻理解,即始终强调材料的自然美和工艺的重要性,同时也吸收了现代主义的精髓。其代表性设计作品如“织椅”“中国椅”“The chair”等,不仅展现了汉斯·瓦格纳对材料和形式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对功能和美学的平衡追求。

专题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美育之路——湖北美术教育的承续与转型(1920—1985)

本次展览以湖北美术馆馆藏作品与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唐小禾、程犁、张广慧和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院、武汉美术馆、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机构提供的重要作品和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湖北美术教育从1920年至1985年的发展脉络。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活跃的前奏”“创始与发展(1920—1949)”“调整与融合(1950—1977)”和“创新与繁荣(1978—1985)”,通过文献、作品和档案的多元呈现,展现了湖北美术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扎根生活、弘扬美育精神的历程。


●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

3月3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承办的“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从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艺术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无声见证者和有力传播者。2025年,时值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之际,主办方以“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为主题,溯源四川美术学院85载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命运共振的艺术探索。


●轩辕情 中国梦——2025·中国书画作品展在郑州开幕

3月31日,一场融合了中国画与书法篆刻艺术的盛宴——“轩辕情 中国梦——2025·中国书画作品展”于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幕。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约。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功绩彪炳千秋,本次书画展正是以“轩辕情 中国梦”为主题,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展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创新活力。它不仅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艺术诠释。

副刊


●过往风流|移动的杂货铺 ——李嵩四件《货郎图》异同

2021年4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史上首次以“货郎图”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一时间,《货郎图》成功出圈。严格来说,《货郎图》并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个作品系列,也是一种持续数百年的绘画题材。最负盛名的《货郎图》,是曾经当过木匠的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作品。在四件归于李嵩名下的《货郎图》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是唯一没有落款的,画面的人物造型和线条技巧也显得要松散一些,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件作品并非李嵩之作。有人认为是比李嵩晚一些的南宋后期的模仿之作,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元代以后的作品。仔细看会发现,团扇形式的画面残破得很厉害,经过了许多修补。一些后世的修补者可能对画面图像有误读,所以制造出了一些含混的图像,比如货郎身前的担杆尖上方,细竿挑起来一个圆形物品,其中间的形象是一只小鸟,显示出这个物品可能是想表现一只鸟笼。这一块绢面其实经过了大面积修补,补绢上画出的圆形物品和其中的小鸟就比例来讲是不合常理的,应该是出于后人的修补。

●名画新读|石涛《东风缥缈图》赏析

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史上,石涛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和理论家。石涛之所以能够赢得学界、画界的普遍赞誉,一是其精深的绘画理论,二是其传给后世的众多佳作,尤其是山水画,托起了清初以降文人山水至高至上的荣光,水墨立轴《东风缥缈图》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东风缥缈图》得名于石涛自题于画上之诗的首句“东风缥缈故园同,客路何期遇上公……”从其“辛未三月”之题跋款识推测,此作创作于1691年前后,此时的石涛年届知天命,这是石涛绘画创作的成熟时期。从构图上可见,此画主体是一座挺拔的山峰,截取了从山脚到峰顶的部分,却全无缺失之憾,反而具备浑然天成的造境之感。技法上,石涛将几种不同的墨法笔法结合在一起,用尖锋笔点圆夹叶、柳条和草,用硬毫秃笔点介子点、横点,以淡墨染房顶和山石暗部,用浓淡墨挤出白夹叶。笔墨的浓淡干湿气质分明、行迹自由,自如地表现了山石、树木、房屋的独有特质。


●萌文物| 宋辽金砖雕上的“音乐人”

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中,两件辽代的砖雕文物以朴拙浑厚的艺术风格和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其中吹笙图雕刻砖刻画了一位乐师双手捧笙吹奏的瞬间,人物头戴黑冠,身着黑彩窄袖短衣,下着黄裙,形象饱满,眉目生动。这件砖雕虽因磨损致部分色彩掉落,但仍能反映出辽代雕塑承袭唐至五代的风格——人物丰满、形体匀称、神态自然,线条流畅简练,衣服质感厚重,既保留了唐代造像的丰腴之美,又不失契丹民族粗犷奔放之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精品。宋辽金时期的砖雕题材丰富多样,以“吹笙图”为代表的乐舞曲艺题材是最为常见的,因此我们能在砖雕中看到很多古代“音乐人”的形象。

●新书推荐|《常沙娜艺术大系》:体悟匠心精神

3月26日,恰逢常沙娜95岁华诞,《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发布,系统呈现了常沙娜对敦煌图案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记录了常沙娜带领研究生多次重返敦煌数十年,对敦煌图案所做的系统、完整的梳理。全书对敦煌洞窟中建筑、壁画、彩塑等装饰图案进行了十个类别的分类整理,每一个类别又按照敦煌洞窟的十个时期进行排序,清晰记载了贯穿1000多年历代敦煌装饰图案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全面地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中装饰图案的面貌。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