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国族命脉的根基所在。当文明火炬照亮前行之路,民族复兴便有了精神坐标;当艺术创作深植文化沃土,时代气象方能焕发独特光彩。在渭水之滨的这片黄土地上,陕西美术工作者以笔墨为犁铧,深耕周秦汉唐的文化积淀,将秦岭的巍峨气魄与黄土高原的苍茫雄浑熔铸于丹青之中。这种融汇历史厚度与当代审美的艺术探索,不仅重构了长安画学传统,更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视觉语言,在宣纸素绢上谱写出新时代的秦风汉韵。当《转战陕北》的磅礴气势与《东方欲晓》的诗意表达交相辉映,一个扎根传统、观照现实、面向未来的美术流派,终在学界瞩目中完成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书写。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人的名字,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而赵望云作为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的绘画理念深深地影响着西部美术的发展。其作品画风质朴、浑厚,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留有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赵望云的一生,开拓出具有大西北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确立了西部美学的基本框架和审美意趣,以他和石鲁为核心,影响和推动了西部美术的快速发展。这次我和赵望云的家人赵森来聊聊关于长安画派。

陈:您如何定义“长安画派”?它的核心艺术特点是什么?

赵森:长安画派是中国画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典型代表,核心艺术特点是把生活原型转化成艺术创作。

陈:长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如何?它与其他画派(如岭南画派、海派)有何不同?

赵森:长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中是开辟了一条面向生活的全新的艺术道路,它与其他画派最大的不同是它对于传统的弘扬性,和它对生活的深入性,以及它的人民性和它艺术上的纯粹性。

陈:长安画派是在怎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您认为长安画派的兴起与陕西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赵森:长安画派酝酿于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成长于建国后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下,长安画派是20世纪40年代奠基,成熟于50年代,成形于60年代,70年代到达高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信,陕西的美术创作才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展现出独具时代精神和地域风貌的艺术新风,从而被学界认可,长安画派随之诞生。

陈:您认为长安画派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及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

赵森:长安画派的艺术理念是弘扬传统,扎根生活。要守正创新,就是在不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创新,不能空谈创新,是要有传统的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下的出新意。这是很艰难的,不是拍脑袋就来的。

陈:长安画派的作品如何体现陕西的地域特色?例如黄土高原、关中文化等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多大?

赵森:要深入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更要体察的是风土人情。不论是黄土高原还是关中文化,都有这片土地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深刻影响,艺术要关注的是这种影响下带来的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陈: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长安画派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您认为长安画派的精神是否能够对当代艺术家产生启发?

赵森:长安画派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开新路的重大意义,它的浓郁的地域性特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性价值。

陈:您如何看待长安画派的传承问题?在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是否需要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

赵森:新的一代要接过老一代的接力棒,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任务艰巨,优秀的东西不能丢,有益的东西要补充进来,需要做的是添砖加瓦,而不是拆房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