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嫡出”这个概念只存在于古代,可没想到都2025年了,“嫡出”观念竟然依旧存在,而且还深入人心!
浙大换了新校长的消息一传出,就闹的沸沸扬扬,这场闹剧堪比综艺节目,新校长的就职演讲还没开始呢,网上就已经有不少浙江地区的家长们在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了。
至于原因也是令人唏嘘,只因新校长出身东北,本硕还是延边大学毕业的,这样的起点成了他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浙江地区的家长们无法接受他担任浙大校长的主要原因。
校长必须是“嫡出”?浙大换校长惹争议,出身东北引浙江网友不满
浙大素有“小清华”的美誉,在各种高校排名榜单中也经常能霸榜第三名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浙江地区的网友和家长们把浙大当成浙江的骄傲,始终关注着浙大的发展和前景。
而新校长的到来,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炸的当地家长们愤怒不已,有网友在网上抱怨:以前的浙大校长要么是毕业于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要么就是出身浙大的“嫡出”校长,一个本硕毕业于延边大学的院士,怎么能当浙大的校长呢。
校长必须是“嫡出”?这样的观点令人疑惑,如果说浙江地区的家长们更希望是浙江本地人当校长还可以理解,毕竟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校长如果是本地人,对浙江和浙大更了解的话,也能更好的管理这所学校。
但过分强调第一学历,忽视了新校长优秀的履历和学术贡献,就有失偏颇了。而部分网友因为新校长的“东北户籍”质疑其自带经济落后的病毒,会耽误浙大的发展,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一所名校更换校长的变动,不仅揭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的评价标准困境,更暴露了学术圈子中那深入骨髓的学历偏见和地区歧视,这是教育体系长期存在的评价标准困境,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教育公平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我们因为第一学历对浙大新校长冷嘲热讽的时候,不如思考一下:是否能接受自己家的孩子因为出身或者第一学历被区别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其实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公平内核。
多元化的教育不该拘泥于“嫡出”,应坚守公平、摒弃偏见
把人生价值简单等同于一张毕业证书,这种观念严重制约了人才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贴标签、分等级,个人成就的高度重来不会局限于起点的位置,毕竟有人大器晚成,就有人专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只会埋没真正的人才。
2025年的今天,教育的发展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角度前行,我们不仅应该摒弃所谓的“嫡出观念”,更应该全方位坚守公平和公正,当下对于一个新校长的任命就摒弃了公平、选择了偏见,无疑是在学历歧视的壁垒上再筑高墙。
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某一项工作,关键不在于他的第一学历如何,更不在于他的户籍在哪里,自然也不该取决于他是否为“嫡出”,判断适合与否的唯一标准,其实是他的工作成效。
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具备着较强的流动性,这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全面、均衡的发展有着必要意义,新校长是否能带领浙大迈向新的高度,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非个人偏见就能决定的。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