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纪念馆)承办的“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通过历史图片、实物展品与创新展陈技术,系统梳理香港达德学院这座革命熔炉的红色基因。
开幕式以香港达德学院主题话剧《向南,向北》节选展演拉开序幕,大气恢宏的主题曲,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舞台,专业演员的沉浸式演绎,重现达德学院热血青年的光辉岁月。现场邀请了80余名香港达德学院师生及后人代表出席,并为捐赠过文物藏品的达德学院后人代表颁发了收藏证书。香港达德学院学生张彬、邓仪荘伉俪之女张芯作为达德学院师生及后人代表致辞。
展览首次系统展出农讲所纪念馆馆藏多品类的香港达德学院文物展品及重要资料。香港达德学院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的关怀下,广东区党委(后为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直接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合作,于1946年10月至1949年2月在香港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文科大学。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学院汇聚了陈其瑗、邓初民、杨东莼、黄药眠、章乃器、杜国庠、胡绳、千家驹、沈志远、许涤新、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任教,李济深、何香凝、郭沫若、茅盾、乔冠华等前来讲学,吸引了近千名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实行了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功典范。
“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通过“办学维艰”“教育新篇”“为国效力”和“余韵”四个篇章,全面展出210余张历史图片和80余件∕套实物,系统展示达德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果,再现当年的达德师生赤诚报国之路。
农讲所纪念馆是香港达德学院文物藏品最多、种类最丰富最全的文博机构之一。此次展览首次系统展出农讲所纪念馆馆藏多品类的香港达德学院文物展品及重要资料,让文物说话,以物证史,充分体现香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发挥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据农讲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文化新猷——香港达德学院历史展”编辑张金梅介绍,策展团队还在展览中设置了一个小“巧思”,就是“遇见时光”沙漏,沙漏中的沙子来自香港青山湾畔。这些沙子或许曾看过达德师生在青山脚下的美丽身影,见证过他们如何在香江的阴霾里写就关于爱国和理想的诗篇。沙粒见证历史,而观众遇见沙粒,也不失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缘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沙子直接从海滩取回,并不如沙漏专用石英砂流动性强,其流动速度较慢,翻转一次的时间大约为2分50秒,而香港达德学院的举办时间,从1946年10月到1949年2月,正好是两年5个月。
在举办展览的同时,为进一步创新宣传推广方式,跨界联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农讲所纪念馆联合出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香港达德学院主题话剧《向南,向北》于3月28日下午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精彩上演。
话剧以香港达德学院青年学生为主人翁,讲述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理想和信念的摩擦和碰撞后,得到淬火和锻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故事。沉浸式的视听呈现让观众深刻体验爱国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一同追寻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青春足迹。
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6月28日。期间,除了话剧展演外,农讲所纪念馆还将配合展览推出“时光邮局:给未来的信”“策展人讲达德故事”“永远跟着太阳走——达德学子李卡诗文朗读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提供了文化融合的范例。(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邱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