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澳洲留学回来的金融女生,家里卖了两套房子凑钱供她出国,结果毕业后投了几百份简历愣是找不到工作,现在只能在家当"全职女儿"。
真是花了几百万买了个"无业"回来!这年头留学生混得这么惨了吗?到底是她个人能力问题还是现在海归都这么难?
这究竟是咋回事?
据报道,最近留学生群里哀嚎声一片,特别是这两年回国的更是叫苦连天。权威媒体采访了几十位2023-2024年回国的留学生,发现超过40%的人在回国三个月后仍然没找到工作。
一位24年毕业的澳洲金融专业女生在社交平台求助说,投简历就像"石沉大海",每天刷新邮箱和求职APP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却始终没有面试通知。
她家里为了供她留学,卖掉了两套市区的房子,花了几百万结果换来一个"啃老"的结局。那姑娘每天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一想到家里为她付出那么多,心里更是愧疚到不行,都快抑郁了。
【网友吵翻了!海归就业到底谁的锅?】
网友一针见血地说:"现在的海归多如牛毛,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公司凭啥非要录取你?你除了一张'洋文凭'外还有啥?英语流利?国内985的学生英语也不差啊!"
另一位HR网友说得更直接:"我们公司每年收到上千份海归简历,筛选标准第一条就是'有无实习经验'。那些在国外四年只知道刷绩点,连一份像样实习都没有的,简历直接被系统筛掉。"
还有位在澳洲工作的网友分享了不同视角:"很多留学生不是不想留在澳洲工作,而是真的留不下来。澳洲金融行业本地人都消化不了,哪有位置给国际学生?拿不到工作签证,只能回国。回国后又因为缺乏国内职场经验被嫌弃,两头不是人,真的挺惨的。"
看完这些评论,我总觉得这事不简单。留学生扎堆了,海归不值钱了,工作少了,竞争更卷了,这一环套一环,谁能想到十年前还是"香饽饽"的海归,现在变成了"鸡肋"?
从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点:
第一,海归数量暴增,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一年就有65万留学生回国,是十年前的三倍多!这么多人争有限的岗位,能不难吗?
第二,职场需求变了。一位招聘经理透露,现在企业不再看重单纯的海外文凭,而是看重实战能力和行业经验。很多留学生在国外读书时与国内职场脱节,毕业后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跟不上国内发展节奏。
第三,经济形势影响。2025年开年,多家大厂和外企缩减了招聘名额,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金融行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8.5%,而这恰恰是留学生最集中的领域。
【血的教训!留学变"镀金",价值几何?】
根据这些细节,我总忍不住想:那些卖房子送孩子出国的家庭,是否想过回报率这个问题?记得我邻居家就是这样,砸锅卖铁把儿子送到美国读商科,还跟我炫耀说:"出去镀金回来起步就是年薪50万"。结果孩子2023年毕业回来,投了大半年简历,最后在亲戚公司做了个行政,月薪8000,连房租都快付不起。
前段时间跟一个招聘主管聊天,他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很多留学生是为了逃避国内高考和就业压力才出国的,在国外也是混日子,这种人回国后除了一张文凭啥也没有,你让我怎么录用?"
我认为,现在留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实挺明显:
一是很多人留学动机不纯,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逃避或者镀金;
二是在国外没规划好,四年下来除了文凭啥也没得到;
三是回国后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
说个真实案例——我表妹前年从英国某不算顶尖的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回国后也是投简历没人理。后来她调整心态,先在家乡一家小银行做了柜员,干了半年表现好,被调到了客户经理岗位。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找到了上升通道。
她跟我说:"在国外那几年,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提前了解国内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光顾着考试和玩了。"
总的来说,现在留学生就业难已成事实,但也不是没有出路。关键看你怎么规划,怎么调整预期。留学不是万能钥匙,花再多钱买来的文凭也比不上真本事。
对想出国的孩子,建议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去;对已经回国的留学生,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未必是坏事。毕竟,职场是个marathon,不是sprint,慢慢来。
对此,你怎么看呢?
新闻来源:综合自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与招聘网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