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63篇原创笔记
前言
上周六中午,和一个做HR的同学吃了个饭。
闲聊时,他问我:
“老白,你也算挺通透的,那你觉得,我们中年人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猝不及防下,我愣了很久,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他笑了笑,又说起最近在招聘一个副总,让我帮忙留意合适人选。
见我仍在纠结那个问题,他没再卖关子,说道:
“以我的角度来看,
中年人最大的误区,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值钱。”
01 舒适区的价格不是真正的价值
曾仕强先生说过:
“人最大的悲哀,是错把平台当本事,错把资历当资本。”
我相信,不少人对此深有体会。
很多时候,当我们信心满满的踏入一个新环境,才发现,离开原来的平台,现实根本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于是,我们告诉自己,要常怀感恩心,稳定就是福气,为待在舒适区感到心满意足,很容易就忽视了:
舒适区的价格,未必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同学聊起他公司原先的副总,从一线作业员做起,奋斗了15年,终于坐上了月薪3万的位置。这一坐,就是7年。
在同学看来,这个月薪,远低于同行的市场价。
但老板和副总都对此毫无意见,或许在他们眼里,忠诚无价。
于是,当副总提交辞呈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老板提出加薪,被拒绝;老板找他谈心,也晚了。
因为别家的报价,是老板无法匹配的。
说完案例后,同学总结道: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舒适区,失去进取心,就意味着你根本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你真正的价值又是多少。”
02 把自己当成公司运营,是提升能力的最好方式
昨天,我向老师请教写作方面的问题。
分析之后,他毫不留情的批评我:
“你只知道垂直,但垂直不是复制。如果总是重复类似的话题,那又有什么意义?你最该做的,是先学会运营。”
一语惊醒梦中人。
是啊,车轱辘话说多了,读者会看腻;而在职场上,每天复制昨天的自己,又谈何长进?
我曾以为,在熟悉的领域,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成功。
AI却告诉我:醒醒吧中年人,你又不是在研究高科技。
以前,那些文笔好的人,领导抢着要,现在呢?
以前,PPT做得好的人,功劳逃不掉,现在呢?
以前,开车技术好的人,在哪都高调,现在呢?
AI时代,只会纵向耕耘的人,迟早被取代;唯有横向发展,才能让自己难以替代。
也就是说,一定要“多见世面”,把自己当成“一人公司”来运营。
这不是要认识很多大人物,也不是要去很多国家旅游,而是要让自己像一块海绵,吸收一切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举个例子,当别人在讨论某些看似很高端的话题,即使插不上嘴,但你能听懂他们在聊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进步了。
方法很简单:没事就和AI聊天,有空就多读书,往后人生才能少吃苦。
03 对中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信息差
曾有读者问我:中年人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到底值不值钱?
我告诉他,我曾在问一问平台上分享过一道家常菜:虾仁炒鸡蛋。
没想到有朋友说,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菜。
而这,正是中年人最值钱的信息差。
网上有个说法: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没错,但我们更要反过来想想,怎么把自己的认知变现?
记住,信息差不是指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而是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
就比如同样骑电瓶车,我只会嫌弃它跑的不够快;而别人却把车拆了,靠讲解怎么自行处理小故障,赚了几千块稿费。
所以,谁敢说中年人的日常琐碎不值钱?
无论你是企业高管,还是全职妈妈;不管你在大都市,还是小山村,你都一定有只属于你的闪光点。
别以为只有“资源整合”、“人脉链接”、“跨界互联”这种高大上的名词才是信息差。
霜打后的青菜更香甜,怎么区分散养的土鸡蛋,这种也都是。
所以,发现你的闪光点,驯服它,它就是你自己都从未发觉的价值。
写在最后
杨绛曾说: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行走半生,我们早该明白,限制中年人价值的,不是年龄,而是认知。
不把资历当终点,经历岁月的沉淀,你终究会发现:
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值钱。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