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宣布,将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当前汽车产业无序竞争与技术短板的回应,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关键一步,是一场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围。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虽同比增长超80%,但行业利润率仅4.3%,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产能过剩、重复投资、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已让行业走到了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
重组动因:破解内卷与全球竞争的双重困局
国内汽车行业长期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泥潭。据悉,三大汽车央企年产能超800万辆,但自主品牌市占率不足15%,同价位车型“左右互搏”屡见不鲜。
研发资金分散导致核心技术突破滞后,例如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2024年三大央企新能源投资占比超70%,但成果转化率不足比亚迪的1/3。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加速演变,特斯拉、丰田等巨头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快速扩张,而中国车企海外布局分散,2024年三大央企出口量总和不及比亚迪单家。
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不仅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策略,也是应对当前行业变革的重要手段。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指出,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与新能源汽车产能快速增长的双重挑战,特别是部分企业因参与价格战而面临亏损乃至破产的风险。
市场整合和企业合并被视为大势所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国资委此次重组的目标,正是要将“散落的棋子”整合为“超级舰队”,以应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革命。
整合路径:从资本合并到技术协同
重组方案已显露清晰的战略路径:
据悉,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合并已进入实质阶段。双方计划共享生产线(如长安重庆基地与东风武汉基地协同),预计降低单车成本10%-15%。合并后年销量将超500万辆,跻身全球前五车企。
此外,国资委已启动500亿元规模的“中央汽车研究院”,主攻固态电池、车用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目标2027年实现关键材料100%国产化。
“央企将形成技术互补矩阵。”某接近重组项目的业内人士透露,长安的增程式混动、东风的氢燃料电池、一汽的智能座舱技术将深度融合,首款整合三大技术的旗舰车型计划于2026年推出。
全球化布局方面,国资委要求央企在东南亚、中东建设近地化生产基地,目标2028年海外销量占比超30%,并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标准输出。
行业震荡:从价格战到价值革命
重组将引发产业链深度变革。据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汽车行业存在“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等无序竞争现象,2024年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滑8%。为此,发改委已明确整治“恶意降价”,倒逼车企转向长续航电池、智能交互等硬核指标。
对消费者而言,规模化效应下主流电动车价格或下探至燃油车水平。据业内人士预测,续航600km的紧凑型SUV价格有望进入12万元区间,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预计2026年上市,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
此外,整合后的数字化平台将提供“一键维保”“电池健康云监测”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故障响应速度提升50%。
隐忧与挑战: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尽管蓝图宏伟,但历史教训警示风险。地方保护主义仍是阻力,某中部省份曾强制出租车采购本地车型,若重组陷入“整而不合”,可能催生新的产能泡沫。技术层面,部分企业为融资或仓促推出半成品技术,如某央企曾因半固态电池缺陷导致大规模召回。
全球化布局亦面临挑战。日系品牌在东南亚市场围攻中国车企,欧洲对数据安全审查趋严。“低价策略难破高端市场壁垒。”某国际业务负责人坦言,中国车企需在技术标准和文化适配性上突破。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的“新世界秩序”
未来,随着重组的深入推进,央企将减少资源重复投入,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智能新能源车规模效应,最终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跃迁。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将提升央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权威机构预测,若重组成功,中国汽车产业将实现三重跃迁:2027年,将诞生首个全球车企销量TOP3的自主品牌;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将覆盖全国高速公路,自动驾驶事故率低于人类驾驶;到2035年,将主导全球智能汽车标准体系,从“技术跟随”转向“规则制定”。
这场重组不仅关乎车企存亡,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当“中国造”汽车站上全球产业链顶端,每个消费者都将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与受益者。
本文来源:综合自网络
监制:张剑
编辑: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