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消息】日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atter)发表文章,探讨了中国实现电动化转型成功的六大因素,并为欧洲汽车产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贝瑞德指出,中国电动化转型的成功基石在于政府长期且持续的政策支持。20多年来,中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这是其相较于其他市场的显著优势。政策涵盖多方面,如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丰厚财政补贴,使每辆车购置成本降低数千欧元;对燃油车实施以车牌号为基础的限行政策。
产品多样性也是中国电动化转型的一大亮点。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程式电动车(EREV)都能平等享受国家补贴。不同车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纯电动车型受城市居民青睐,而占比超过40%的农村消费者更倾向于混动车型,包括增程式电动汽车。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累计充电桩数量达360万个,占全球总量的70%。庞大的充电网络从超大型城市延伸至高速公路、小型城镇,让电动汽车在城市通勤和长途出行中都更加便捷。
用车成本上,除购车补贴、置换补贴外,规模效应和电价优势显著降低了电动汽车成本。在中国,使用公共充电站补能,每百公里成本约为1.5欧元,而在德国约为9欧元,是中国的6倍。同时,燃油车在德国的平均能耗成本约为11欧元/百公里,在中国则是6.5欧元,是充电成本的4倍以上。这表明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购置成本上更具优势,日常使用成本也远低于燃油车。
创新驱动也是中国电动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在明确政策框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汽车企业把握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增长机遇,加大电动化研发投入。在中国全面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支撑下,中国车企能够实现电动汽车创新成果的快速商业化,并将丰富技术应用于庞大且多元的本土市场中。
消费者层面,中国新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仅为34岁,而欧洲新车客户平均比中国年长20岁以上。年轻客户对科技充满热情,更愿意使用最前沿的创新技术,如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语音控制这样的交互方式,而欧洲仍有大量用户偏好传统物理按键。这种对创新的热情使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抱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贝瑞德认为,这些经验对欧洲电动化发展有重要启示。欧洲唯有全方位提供长期、可靠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建立起公众对未来电动出行的信心,其中实惠的电价是推动电动出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此外,同步对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型提供资金支持,将在转型过渡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帮助部分因自身条件限制或对电动出行仍有疑虑的用户群体逐步迈向电动出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