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称,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在布鲁塞尔探讨了中国参加乌克兰维和部队的可能性,外交部能否证实这些报道?3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回应,有关报道完全不属实,并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
泽连斯基(资料图)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火已持续燃烧许久,给俄乌双方都带来了巨大伤痛,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在这场冲突中,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为推动和平解决危机积极奔走。中国既没有偏袒俄罗斯,也没有忽视乌克兰的合理诉求,而是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与谈判化解分歧。
在国际维和事务方面,中国一直是积极参与者,在过去多年里,参与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5万人次进行海外维和,积累了丰富经验,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正因如此,当谈及乌克兰问题的后续解决时,部分国家将目光投向中国,认为中国有能力、有担当参与到乌克兰的维和行动中。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欧洲国家在背后有着自己的盘算。当前,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欧盟在军援资金上压力巨大,一些国家经济陷入停滞与衰退,急需第三方力量分摊维和成本。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欧洲安全承诺变得模糊,欧洲试图通过推动乌克兰维和计划来进行“战略自救”。英国首相斯塔默提议的“自愿联盟”,号称要拉拢30多国参与,欲组建一支规模超万人的西方维和部队,可这一计划面临重重难题。普京早已明确表示,坚决不允许北约国家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哪怕打着“维和”的旗号也不行,这是俄罗斯划出的红线。而且,美国虽表面支持欧洲的计划,实际却在观望,私下还认为欧洲难以震慑住俄罗斯。此外,欧洲内部对该计划意见不一,法国想借机推动“欧洲军”,德国担心刺激俄罗斯,东欧国家在是否与美国站队上犹豫不决,就连提议者英国,其国内军方也明确反对。
特朗普(资料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兵乌克兰”的消息传出,背后意图不言而喻。欧洲国家希望中国派兵,既想突破俄罗斯的反对,又想给美国一个交代,还企图在战后重建经济蛋糕中多分一杯羹。但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在安理会强调了“维和三原则”,即“当事方同意、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这三项原则是联合国在长期维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维和行动的根本遵循。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激烈进行,双方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并不符合“中立”和“非自卫不使用武力”的原则。若维和行动偏离这些原则,极有可能引发复杂后果,就像2011年利比亚维和行动,北约以“保护平民”为由军事介入,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崩溃,国家陷入长达十年的内战,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从中国自身立场来看,中国不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一直致力于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中国通过发布立场文件、派遣特使参与多边对话等方式,呼吁各国兼顾彼此安全关切,避免冲突长期化。中国强调“安全不可分割”,主张共同安全理念,认为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中国还积极推动构建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成员包括巴西、南非、埃及等17个全球南方伙伴,该小组秉持不站边、不搞阵营对抗的原则,努力为停火和重启谈判创造条件。
泽连斯基(资料图)
在经济合作领域,中国与乌克兰也有着正常的往来。前不久,中国海关总署代表与乌克兰相关部门签署了《乌克兰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和《乌克兰野生水产品输华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乌克兰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因俄乌冲突遭受重创,中国此时签署相关议定书,为乌克兰农产品开辟了新市场,既帮助乌克兰缓解经济困境,也丰富了中国农产品供应渠道,这是基于双方经济互补需求的正常合作,体现了中国在冲突期间与各方保持正常交流合作的积极态度。
对于参与乌克兰维和行动,中国并非完全排除可能性,但有着严格条件。首先,必须获得俄乌双方的共同认可,缺少任何一方同意,维和行动都难以开展。其次,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多边主义原则,在联合国主导下进行,避免成为个别国家政治博弈的工具。当前,俄乌局势仍不明朗,冲突尚未平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中国参与乌克兰维和行动为时尚早。中国更倾向于在冲突结束后,通过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合作等方式参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这既符合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外交传统,也能推动多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此次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清晰表明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中国不会被不实传言误导,也不会轻易卷入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积极推动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将根据自身原则和国家利益,审慎对待国际事务中的各种提议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