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1日,一个被历史刻意埋葬的记忆在欧洲重现。德国正式启动自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海外永久驻军计划,决定在立陶宛部署一支5000人规模的装甲旅,成为冷战结束后德国军事政策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欧洲地缘格局加速裂解的又一催化剂。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防御部署,而是一场从意识形态到军事现实的全面东进,是一场穿上“北约外衣”的军国主义试探。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该旅命名为“第45装甲旅”,将在2027年前全面具备作战能力,最终驻扎于距离白俄罗斯边境仅30公里的鲁德宁凯军事基地。在此之前,德国已派遣先遣队抵达立陶宛,临时指挥部与部队徽章同步启用,象征着德军“实战化前置部署”已经开始运作。

这一决定的背景显然不只是乌克兰危机。德国此举所瞄准的,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整个“非西方战略势力”。在美国步步后撤、北约内部龃龉不断的背景下,德国试图以东欧为前沿、以“护卫北约”为名重构自己在欧洲的安全主导权。这种军事部署的政治意图显而易见:德国不愿再仅仅当美国的军事附庸,它要在新冷战中成为欧洲新霸的角色扮演者。

但问题在于,德国准备好了吗?历史上的德国,每一次“东进”都以灾难收场——无论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扩张主义,还是纳粹时代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都埋葬在东欧的泥泞与反抗中。今天的德国,虽然身披“北约和平卫士”的合法性外壳,实际上却是在复苏一种被冷战彻底摧毁的扩张冲动。



柏林很清楚,立陶宛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既是北约东翼中最激进的反俄急先锋,也是地理上最接近白俄罗斯与加里宁格勒的跳板国家。将装甲旅部署于此,不仅可以实现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战术支援,更意味着德国具备在数小时内向俄边境发动地面突击的能力。这种赤裸裸的军事施压,难道不正是二战悲剧的翻版?北约可以粉饰其为“防御”,但俄罗斯眼中,这就是战争准备。

当前欧洲的局势早已不是冷战初期的单边压制。俄罗斯已在乌克兰战场展现了其动员能力与持久战意志,德军所谓“5000人作战旅”在真正规模冲突中充其量是开胃前菜,根本无法形成战略决胜力量。更何况,俄白联盟体系早已实现作战一体化,德国越是逼近边界,反制的强度也将几何级上升。

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赌博,更是政治赌博。德国此举必将引发俄罗斯的战略反应,极可能促使莫斯科进一步前推导弹部署,加速对加里宁格勒的火力强化,甚至不排除重启战术核武器部署选项。这样一来,整个波罗的海区域将成为“导弹对准导弹”的对峙前线,一旦失控,殃及的不仅是立陶宛,而是整个欧洲。



德国国内对此,也并非没有警觉。德国社会至今仍深陷对纳粹军国主义的历史反思,民间长期反战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这一次的“常驻军部署”计划,已经引发部分议员与智库的质疑,认为这是“走上危险之路”。但令人忧虑的是,朔尔茨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正在被“新冷战焦虑症”牵着鼻子走,屡屡突破“和平主义”红线,以“国际责任”为名行军事冒险之实。

而德国此举对整个欧洲的连锁反应将是深远的。法国是否会效仿?波兰是否要求北约扩大在其境内的常驻兵力?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是否会因此被进一步边缘化?一个充满裂痕、矛盾与极化的欧洲正在被德国强行拖入新的对峙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欧盟所谓的“统一防务”“共同外交”将彻底沦为空谈。

德国人或许幻想着用一次象征性的军事部署,换取欧洲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但他们忘了——炮口一旦对准边界,政治便不再受控。今天,德国坦克停在白俄边境前30公里处;明天,导弹就可能飞过维尔纽斯上空。这是地缘政治的铁律:你越是逼近安全红线,红线反弹的力道就越猛烈。

柏林终究要明白,真正的安全从不是靠装甲车换来的,而是靠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冷静认知。德国曾两次将世界拖入地狱,现在若再以“自由之名”挑起新火,那将是整个欧洲的末日悲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