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砬子山巅的残雪在早春阳光下泛着微光,63岁的磐石市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继才指向山腰一处凹陷说:“那儿就是杨司令的指挥部,当年战斗环境极其恶劣,物资匮乏,敌人封锁得密不透风,杨司令带领着战士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利用山林的掩护,一次次击退来犯之敌。”在他家的立柜里,封存着1935年的油印《抗战歌谣集》,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词句,至今仍在磐石中小学传唱。



磐石,吉林省中部的县级市,中国革命老区,承载着东北抗联最为厚重的历史基因。这里组建了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这里是最早探索和践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方。它是杨靖宇将军的砥名地、东北抗联第一军成长的摇篮以及杨靖宇将军军事思想的成型地,现存百余处抗联遗址。

红石砬子:解锁东北抗联密码

红石砬子山脉的等高线,勾勒出中国抗战史的特殊肌理。主峰878.7米的海拔落差间,3300余处抗联遗迹构成立体的战争拓扑:地窨子距山泉不超过200步,岗哨视野覆盖三处隘口,修械所背靠垂直崖壁形成天然屏障。这种依山形水势特点改造而成的根据地,让杨靖宇部队在1933年突破日伪军四次“围剿”,将抗日游击区范围扩大到20余县。



1932年,杨靖宇在磐石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征程。他创建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以红石砬子、西玻璃河套为核心构建游击区。红石砬子根据地,本质上是抗联将士用血肉之躯完成的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地和立足之地,如同岁月的密码,诉说着抗联将士的英勇与坚韧。



1933年,杨靖宇的部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为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磐石由此被日寇视为“满洲治安之癌”。近年,考古人员在红石砬子发掘出铁锅残片、武器零件等900余件遗物,这些遗物见证了抗联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对抗自然的极限生存与反抗侵略的顽强意志。



抗联将士们面临着极端恶劣的条件,在零下40℃的严寒中行军,单衣裹身、树皮充饥。然而,他们凭借着“四不打”战术屡创战果。地窨子里的炭火痕迹与密林弹壳构成双重历史刻痕:前者指向“火烤胸前暖”的生存智慧,后者见证着“灯芯理论”在绝境中的亮度。杨靖宇提出的“革命火种虽弱,但能照亮黑暗”,如同一束光,成为支撑抗联队伍的精神支柱。



而磐石百姓与抗联将士之间,更是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们冒死为抗联送粮、传信。在1932年“蛤蟆河子暴动”中,500余名群众捣毁铁路、处决汉奸,为游击队争取战略空间。“军为民战、民为军存”。至今,抗联将士与磐石百姓的故事仍在民间口耳相传。

孙世东老人,自青年时代便追随抗联交通员魏永海记录历史,退休后仍然坚持攀爬红石砬子山,为游客讲述抗联战斗故事。他说:“我只要身体可以,就来给大家讲讲,不为名利,只为让更多人知道抗联的故事。”这位老人,用脚步和情感丈量着历史现场与公共记忆的距离。当他指着弹孔累累的岩壁时,游客触摸到的既是战争遗迹,也是记忆传承的温度阈值。

时代回响:遗址保护与红色引领

穿越岁月长河,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壮烈殉国85周年。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磐石兴起的抗日局部战争,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并贯穿了14年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整个历程。磐石的红色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黑土地具有抗战起始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时光流转,当年的战火硝烟已渐渐散去,但红石砬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却愈发凸显。2021年起,红石砬子遗址启动系统性考古,发掘面积达2800平方米,清理出秘营、战斗工事等遗迹3300余处,出土武器残件、生活器具等文物900余件。这一遗址也被证实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抗联遗址群,并在2024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成为解读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教科书。当考古人员用毛刷拂去铁锅残片上的积雪时,这些被时光凝固的器物正无声地追问人类精神秩序的极限——究竟需要怎样的信念支撑,才能让以树皮果腹的军队维系着“敌情不明不打”的精密战术纪律。



近年来,磐石市坚持“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整体工作思路,相继成立了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磐石革命老区促进会,编印了《红石火种》《烽火磐石》等书籍,打造了杨靖宇砥名地、莲花山党史教育基地、抗日斗争纪念馆等一批红色IP,在红色资源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等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磐石市以“一中心三基地”为核心,打造红色地标。吉林省最大的抗日斗争纪念馆内,众多国家级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莲花山党史教育基地的“石虎沟整党整军地”广场、林间小路上,研学团队重走抗联路,感受先辈们的足迹;官马新村凭借红色民宿和抗联主题农耕体验,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



磐石市坚持统筹推进,依托抗日斗争纪念馆、红石砬子、莲花山等核心点位,开发“磐渭线”“磐官线”、202国道等红色主题旅游线路3条,对线路沿线47个村屯统筹研究、一体推进。统筹利用相关扶持资金,落实项目33个;改善旅游沿线村屯基础设施,修建“桦朝线”“磐官线”景观路各20公里;打造红石砬子抗联示范路9公里。坚持治理提升,治理公共空间313处、河道沟渠23.3公里、栽种步登高、金光菊等花卉约23万株。

激活产业引擎,开展环境整治提升颜值。为支持产业发展,磐石市相续打通了“牛车线”、提升了“取常线”、打造了“磐双线”,在宝山乡新建占地8公顷、可容纳8000头肉牛的牛集,让产业发展成为带动乡村变化的重要引擎。为持续壮大灵芝种植、“千塘系列”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人居环境改善,将产业辐射的重点村优先纳入“百村示范”“千村美丽”村。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延伸产业观光、采摘等链条,实现产业与人居环境“双提升”。

薪火传承: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传承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取前行力量。当红色文旅年收入突破5.4亿元,磐石的全面振兴密码显现出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莲花山党史教育基地的VR设备,让游客在零下25℃的体感温度中重走抗联路;官马新村的“抗联小米”通过区块链溯源,将每粒谷物绑定战士姓名销往全国;杨靖宇军事思想研究会的年轻学者,正用博弈论解构“灯芯理论”的企业管理价值。



如今,磐石将红色基因植入教育体系。孩子们在《抗战歌谣集》的旋律中成长,校园里定期举办抗联故事演讲赛。2023年,吉林省红色讲解员大赛在此举办,2000余名参赛者用年轻的声音诠释历史的厚重,以鲜活的讲述,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红色研学线路覆盖9处核心遗址。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高校在这里设立实训基地,延安革命纪念馆与磐石联合举办《黑土地·红石魂》特展,实现了“抗联精神”与“延安精神”的跨时空对话。



在科技创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上,东北抗联精神在传承中持续焕发火一样的激情和活力。科研团队攻克寒地水稻育种难题,农民合作社以“抗联小米”品牌打开全国市场。红石砬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路标,指引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续写全面振兴篇章。

山河无言,精神不朽。九十多年过去,磐石红石砬子的密林深处仍能找到弹壳与炭火痕迹,在往昔的岁月里,东北抗联将士们胸怀报国志,浴血战敌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14年英勇奋战,谱写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史诗,铸就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东北抗联精神。

从杨靖宇“灯芯理论”的微光,到今日红色旅游的璀璨星河,抗联将士们所承载的东北抗联精神从未消散。他们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如同一束光,引领着后人在这片土地上接续奋斗;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化作了当地人民建设家乡、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拼搏。

在这片见证抗联烽火的热土上,昔日的“抗联密码”正激活着全面振兴新动能,红色基因如松江碧水浸润着磐石大地。历史从未走远,它正以新的语言,书写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最炽热的“抗联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