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河南确山的乡村走来,奔赴东北那片白山黑水,以马尚德之躯化身为杨靖宇,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原赤子,觉醒抗争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马尚德。幼年丧父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饱尝生活的艰辛。然而,苦难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坚毅刚强的性格。在故乡的土地上,马尚德目睹了军阀混战、列强侵略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在学校里,马尚德勤奋好学,尤其喜爱阅读进步书籍,这些书籍如同启明星,照亮了他懵懂的心灵,让他逐渐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危机。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时,正在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的马尚德积极投身其中,他组织同学罢课、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更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信念。

1923年,马尚德考入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在这座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天,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组织农民运动。在确山,马尚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反对军阀、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7年4月,他参与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同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奔赴东北,抗日烽火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革命形势陷入低潮,马尚德依然坚守信仰,继续在河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然而,东北的局势日益严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富饶的土地,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29年,党组织决定派马尚德前往东北,开展抗日斗争,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初到东北,马尚德化名张贯一,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抚顺是日本侵略者掠夺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这里的斗争环境异常复杂和危险。马尚德深入矿区,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组织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他常常穿梭在阴暗潮湿的矿井和简陋的工棚之间,与工人兄弟同甘共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他的努力下,抚顺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然而,马尚德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29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的机密。但马尚德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严守党的纪律,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在被关押的9个多月里,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马尚德获释出狱。

出狱后的马尚德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他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务,积极组织和领导哈尔滨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他深入工厂、学校、街道,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组织,开展募捐、宣传等活动,为抗日斗争筹集物资和资金。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组建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

1932年11月,马尚德被派往南满地区,负责整顿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这里,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名字。关于改名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杨靖宇,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迷惑敌人,便于开展工作。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杨靖宇”这个名字从此成为了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一面旗帜,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组建联军,浴血奋战

在南满地区,杨靖宇面临着重重困难。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杨靖宇深入各抗日队伍,耐心说服和动员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经过艰苦的努力,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这支队伍在杨靖宇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军。

独立师成立后,杨靖宇率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时而袭击敌人的据点,时而伏击敌人的运输队,打得敌人晕头转向。1934年,杨靖宇联合17支抗日武装队伍,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他被推举为总指挥。这一举措进一步整合了南满地区的抗日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抗日统一战线。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同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在杨靖宇的指挥下,第一路军在南满地区纵横驰骋,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他们在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周旋,克服了严寒、饥饿、疾病等重重困难,始终坚持战斗。在著名的摩天岭战斗中,杨靖宇率领部队设伏,一举歼灭日军金田部队1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信心。

然而,日本侵略者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调集大量兵力,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讨伐”。为了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敌人实行了残酷的“归屯并户”政策,制造“集团部落”,将百姓强行驱赶到指定区域居住,并派兵监管。同时,敌人还对山林进行严密封锁,妄图困死抗联战士。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杨靖宇领导抗联战士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浴血奋战,缺衣少食,只能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但始终没有放弃抗日的信念。

叛徒出卖,壮烈殉国

1939年冬,日本关东军调集7.5万兵力,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进行大规模的“讨伐”。在敌人的重兵包围和严密封锁下,抗联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杨靖宇率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试图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抗联部队的行动屡屡受挫。

1940年初,原抗联警卫旅的参谋丁守龙叛变,将杨靖宇和第一路军总部的行踪暴露给了敌人。日军立即出动飞机侦察,并调动4万多人,封锁山林,日夜搜索。更令人痛心的是,1940年2月1日,杨靖宇身边的侍卫排长张秀峰拿着4支手枪和一些弹药,携带近万元抗联经费及一些重要文件叛变投敌。张秀峰对杨靖宇计划安排的突围路线一清二楚,这使得敌人大大缩小了包围圈。



在叛徒的出卖下,杨靖宇将军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他率领的部队不断减员,从最初的400余人,到1月底时只剩下60余人。但杨靖宇并没有放弃,他将剩下的战士化整为零,一路上不停地分兵突围,试图保存有生力量。

2月10日,在濛江县五斤顶子大青沟伐木场附近的树林子里,杨靖宇身边的六名战士中有4人负伤。他命令警卫员带着三个负伤的战士撤走,自己则与另外两名战士继续与敌周旋。15日,叛徒崔胄峰带着敌人追了上来。杨靖宇借着暮色撤进密林,拖着敌人穿梭在密林中。几天里,这支600人的讨伐队,被杨靖宇拖得最后只剩下50多人。18日,两名战士出去找食物时与敌人遭遇,英勇牺牲。此时,敌人的包围圈缩得更小了,杨靖宇将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1940年2月22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到达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在过去的50多天里,他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身负重伤,已经数日粒米未进,只能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但即便如此,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心中的抗日信念从未熄灭。

次日中午,杨靖宇遇到了几个打柴的农民,他拿出钱请他们帮助买点吃的和衣服。然而,其中一个叫赵廷喜的人拿了钱离开后,很快就向敌伪告密。下午3点左右,赵廷喜领着日伪军将三道崴子层层围住。杨靖宇沉着地向山上撤去,敌人一股接一股地兜上来。在濛江县城西南保安村的山坡上,双方距离越来越近,只有50米的距离了。

敌人先是利用叛徒尹夏太等人对杨靖宇喊话劝降,但回答他们的只有坚定的射击声。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他冷静地把身上带的文件烧毁,然后继续与敌人激战。他手持双枪,左右开弓,每一颗子弹都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射出。在冰天雪地中,他的身影显得如此孤独,却又如此坚定。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4点半左右,杨靖宇身中数弹。他高大的躯体靠在一棵树上,依然怒目圆睁,枪口对准敌人,直至壮烈殉国,时年35岁。这位英勇的抗日将领,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不屈。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想要看看是什么支撑着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战斗。当他们发现杨靖宇的肠胃里尽是枯草、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时,连敌人都为之震惊。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默然无语,在场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杨靖宇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精神不朽,永垂青史

杨靖宇的牺牲,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身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他的事迹传遍了东北大地,也传遍了全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1946年2月14日,为纪念杨靖宇的伟大功绩,辽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如今,靖宇县的杨靖宇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人们在这里缅怀这位英雄,铭记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