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暮鼓声中,幽深的城隍庙内檀香缭绕。《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生死阴阳,自有定数。

"阴司二十四司,各掌一方。城隍尊神统辖一方阴阳,执掌生死簿、善恶簿、轮回簿,无一遗漏。"白发苍苍的老庙祝对前来拜祭的信众低声讲解着。

殿前,一位面容憔悴的李氏跪在神像前,泪水滑落:"城隍尊神在上,小女子叩拜。

先父先母仙逝半载,音讯全无。《冥林问对经》有云:'亲魂系血缘,当有感应'。可为何我日夜祈盼,却不见他们托梦而来?"

老庙祝缓步走来,手持桃木拂尘,轻轻拂去神案上的灰尘:"李姑娘,《玉历宝钞》记载:'魂归何处,实乃前定,非关世情厚薄'。唐代李泌曾言:'阴阳虽隔,往来有时'。你父母魂归何处,自有定数。"

庙中烛火突然剧烈摇曳,神龛上方一缕青烟盘旋。老庙祝目光凝重:"城隍尊神降临了。姑娘当知,亡者魂归各处,并非不想来见你,而是天律所限啊。"



李氏二十有七,丈夫周员外常年在外经商,三月前父母双亡,天降横祸,染病而去,前后不过七日。"黄泉路上无老少,阎王殿前唯公道",李氏自此独守寒窑,日日哭祭,以致形容憔悴,眼眶深陷。

"《冥报记》有言:'魂有所归,各安其位'。姑娘日日哭泣,恐伤阴德。"老庙祝左手持拂尘,右手捧《玉历宝钞》,缓步走进李氏。


本是深秋,城隍庙内却寒气逼人。李氏搓了搓冰冷的手指:"老先生,我听闻隔壁村张员外死后,连续三日托梦给儿子,嘱咐身后事;李举人亡母常在月圆之夜归家,坐在老藤椅上看孙辈嬉戏。为何我爹娘去了这许久,竟连个影子都不见?"

老庙祝将手中经书放在案上,长叹一声:"五百年前,东岳大帝曾颁《酆都玄典》,其中'生死簿'一卷记载:'亡魂归处,各有定数,非由己愿'。姑娘可知道,自古亡魂去向有定数。"

"什么定数?"李氏急问。

一旁默默烧香的青衣道人忽然开口:"《太上三尸中经》言:'人有三魂七魄,死后各归其所'。亡者三魂,一归天堂,一归墓地,一魂随业力转世轮回。是以俗语有'头七'之说,因那时魂魄尚未彻底分离。"

李氏惊讶看向道人:"这位道长何时到的?"

老庙祝行礼道:"这位是青城山下来的清微道长,精通阴阳生死之理。"

此时,殿外阴风大作,吹得经幡猎猎作响。神龛上的城隍神像微微震动,烛火摇曳间,似有眼光闪烁。老庙祝见状,连忙跪下:"城隍爷显灵了!"



李氏与青衣道人亦跪伏在地。庙中忽然回荡起一个威严中带着慈悲的声音:"人无百年不死之身,佛无千年不朽之殿。生死乃天地常理,何须悲伤过度?"

李氏颤声道:"城隍尊神在上,小女子叩拜。只是思亲心切,日夜难安。不知父母在阴间可好?为何不曾托梦于我?"


城隍神声音回荡:"《灵棺经》云:'人死气绝,游魂归藏,尸解受炼,功满上仙。'亡魂去向,一则看生前功过,二则看阴间判词,三则看转世轮回,四则看牵挂执念。"

青衣道人补充道:"城隍尊神所言极是。《荡寇志》中记载,宋朝忠臣岳飞死后,因一腔赤胆忠心,魂归昆仑,得享香火。显然,亡魂去向与生前品行密切相关。"

城隍神道:"仙人九品,鬼亦九等。善者升天为上三品,恶者入狱为下三品,常人留在阴间为中三品。"

李氏急问:"那我爹娘属于哪一品?他们为何不能托梦给我?"

殿角忽然传来一阵铃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灰衣老者缓步而来,手持判官笔,腰佩阴阳印。老庙祝惊呼:"阴阳司马大人!"

阴阳司马捋须而立:"李氏,你且听我一言。托梦一事,非同小可,需跨越三重关隘。第一重,阴魂是否有足够的元气;第二重,阳世亲人是否具备感应之力;第三重,阴阳两界是否允许交通。如隔江呼唤,需声大耳聪风静,缺一不可。"

青衣道人点头:"《冥祥记》中记载:柳毅传书,因得龙女相助,方能穿越阴阳;目莲救母,因佛力加持,得入地府。寻常亡魂,如何有此能力?"

城隍神道:"再者,魂归何处,亦决定能否托梦。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各有界限。有些界限,严如铁壁;有些界限,薄如蝉翼。视亡魂所处位置,能否穿越而定。"

"《灵宝度人经》云:'上品受生天堂道,中品神游名山水,下品沉沦地狱中'。"阴阳司马踱步道,"天堂地府,各有关隘。地府十八层,每层设有十二禁制;天堂九重天,每重设有七道玄关。亡灵要穿越而出,难如登天。"

李氏皱眉:"可我听闻有些作恶多端之人死后,却能托梦给亲人,这又是为何?"

城隍神肃然道:"《太平广记》载:唐朝张巡将军战死后,因忠魂不散,曾托梦于李泌,言明国事。此乃阴司特许,为警世人。"



阴阳司马补充道:"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业力未定之人,死后三日内魂魄游离,尚未被阴司勾引,故可短暂入梦。一旦过了头七,便难再见。"

李氏想起什么:"那我二舅死后,家中鸡犬不宁,门窗自开,莫非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