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申公豹
《哪吒2》中申公豹"成见是座大山"的台词引人深思。成见让人受忽视、排挤,甚至失机会,但成见本质是人的保护机制,源于过往经验而非凭空产生。
正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成见的形成往往事出有因。
成熟的人应当理性思考现象本质,透过表象看核心,即道德经的“道”。言行一致才可信,尤其在AI技术发达的今天。
对后市场来说,“成见”是怎么来的呢?在各类“专家”加持下,汽服行业还会出现哪些“魔幻”事件透支信任呢?
01、后市场从不缺乏“专家”
在当前汽服行业,"专家"一词正在经历一场贬值危机。
举个例子,笔者对“专家”一词所持的“成见”在于:真正的专家不是自封,而是经过冰与火的淬炼、岁与月的沉淀,以及精神的磨砺与身体的挑战所铸就。否则,不过徒有虚名之“砖家”罢了。
而现实中,从业一两年便自诩“短视频专家”比比皆是,他们仅有一两年浅薄经验,对专业摄影设备操作的娴熟程度甚至不如外行人,竟然拥有一大批粉丝。他们诱使不明真相的人花几万乃至几十万学,结果账号运营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还有一些经销商和厂家,昨天还是变速箱油领域的“专家”,今天已摇身一变成为烧机油治理的“权威”,明日又自诩为新能源维修的“领航者”,成为频繁转换专业领域的“全能专家”。
更别提那些对汽车服务业一知半解的汽车配件从业者,仅凭几篇文章的撰写,就自以为掌握行业精髓,对行业指手画脚,自封“专家”。
不难看出,种种现象的背后,反应了汽服行业的浮躁与功利。
以今年大火的DeepSeek为例,虽然还没有满三个月,但行业里已经涌现出一批所谓的DeepSeek“专家”。本以为他们精通逻辑和编程,没想到只是教授掌握手机下载应用和提问技巧而已。
不过,即便“专家”所传授的内容幼稚,却仍有众多粉丝围绕,心甘情愿地买单。
正因如此,汽车服务业中“专家”一词,已逐渐成为笑话。这是笔者的“成见”,相信众多从业者的感受也一样,那么,这座“成见”的大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02、从业者要提防“快餐式专家”割韭菜
这应该不是我们从业者的问题吧?
这些“割韭菜”者之所以热衷于自诩为专家,是因为曾经汽服务行业的专业性极强,在当时,成为真正专家的门槛也极高,难度极大。
而由于汽车售后服务滞后于汽车生产,就会产生一个奇葩现象,就是新技术在市场上普及往往需耗时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新车故障率低,即便掌握了新技术,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因此要想在汽修领域,乃至某一细分领域成为专家,至少需要历经5年的磨砺与历练,因为汽车维修技术的上限相较从业者来说实在太高了,一个师傅穷尽一辈子的努力,能精通两三种车型的维修,或者变速箱发动机的专修,已经算是天资聪慧和后期100%努力的双重加持,没有那么多空子可钻。
所以,越是从业年限久的从业者,越会如同麦穗般谦逊低调,因为他们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从来不敢自称为专家,而是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态度,与同行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不轻易对人产生“成见”。
在此背景下,汽服专家难得,行业地位如同《射雕英雄传》中的少林扫地僧,含金量不言而喻。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的急速变化,该领域越发浮躁,催生了大量“快餐式专家”,各种新模式、新项目层出不穷。
诚然,其中不乏真材实料者,但大多数都属于“过把瘾就提桶跑路”的韭菜专业户,他们对汽服市场缺乏敬畏之心,如同见缝就钻的苍蝇,哪里人傻钱多,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如将专家带货变成赚钱捷径,至于后续如何发展,并不是他们要考虑到的。只要脸皮够厚、手段够高明,谁又能奈何得了他们呢?老手或许难以欺骗,但新手小白却往往轻松拿捏。
然而,他们忽略了两点: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是有“成见”的,两者相互作用,使“成见”根深蒂固。而一旦“成见”形成,便如孔乙己般被戏谑:“专家,这次又换什么头衔?新能源还是底盘专家?抓紧忽悠小白吧!”众人哄笑,店内外充斥着快活的空气。
如果他们如孔乙己一样涨得脸红、说难懂的话,笔者或会高看,至少懂得礼义廉耻,我也不至于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调侃了。
03、后市场不缺新模式或项目,怎么鉴别是关键
行业内伪专家众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专家反而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与其为伍。
我熟识的一位做四轮定位技术高超的店主,因市场鱼龙混杂,他不愿夸大其词,无法像其他“专家”一样承诺快速教会,反而让潜在学员们望而却步,他自己也失去信心,决定不再教学。
在“专家”背后,自然少不了被吹捧的新模式和新项目,而焦虑且困惑的汽服从业者,该如何辨识呢?
关键在于理解汽服行业的经营逻辑,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三个特点:
第一,汽服行业包含大量的非标服务,很难标准化。凡是承诺可以让老板放松不管店还能轻松赚钱,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第二,汽服行业运营体系繁杂,受意外影响特别大。凡是有人用简单的算式就能传授汽服经营盈利的逻辑,千万不要头脑发热。
第三,汽服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凡是有人说学会一个小技巧就可以快速赚大钱,同样要警惕。
除此之外,还要看项目或者模式有没有“大利”,如果有,也是容易被割韭菜的地方。
巴菲特有言:“如果你在开始打牌以后15分钟还找不到牌桌上的傻子,你就是那个傻子。”
以透明修车模式为例,成败笔者暂不置评,类似策略在快消品界如亚马逊、开市客已大获成功,秘诀在于产品标准化与庞大客户群,二者缺一不可。
但汽服难以标准化,且客户面临不确定性,谁愿为未知买单?超市购物若全凭运气,会员卡又有何吸引力?
一手缔造迪士尼奇迹的鲍勃·艾格在其自传《一生的旅程》中警示:“不要做制造号油(用于铜管乐器活塞、转阀或拉管的润滑剂)的生意。你或许会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号油制造商,但话说到底,全世界每年消费的号油也只有几升而已!”
再好的商业模式,没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很难持久。反之,客户群庞大,试错空间大,新东西更易被接纳。如百货超市,容得下胖东来,也容得下开市客,更容得下无印良品。
再回头看透明修车的盈利逻辑,“标准化”与“市场受众”两大要素都无法满足,因此笔者不太看好这个模式在汽服的未来。当然,世事无绝对,透明修车也有可能闯出一条路,只不过希望渺茫而已。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利弊评判,留待读者。
我是黄灿,祝诸位汽服从业者生意兴隆,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