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时吹上天,出事了怪眨眼 。

对于新势力车企而言,智驾其实是一个拧巴的存在。



好像,没有智驾就说明自己的技术能力不够 实力不行,因而,即便新入行的车企也都想在这一块上显摆。

于是,所有新势力车企都会拿它来做疯狂卖点,于是智驾被拿出来炒得一糊再糊,好像只有它才是技术革命的创新和顶配。

失事女孩和母亲之前的这一番对话,似乎很能说明智驾的拧巴,大意是:

女儿说,车上有智驾系统,可以用。

妈妈说,盲目相信智驾很危险,那是不成熟的技术。

女儿反驳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所以你说,她们谁对了谁错呢?

车企的态度或许也能点醒一些人。就如出事后他们会说,智驾是辅助驾驶,是你自己没盯路哦。

所以迷信智驾的人,都像是被人拿去给智驾系统练级的小怪。

技术其实是一个完善的过程,10年比5年有长进,20年比10年更完善。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智驾这样基本依靠数据不断升级的技术来说,就是让用户不断拿危险甚至拿命帮厂商刷经验。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残酷,但却是个扎心的现实。

学车时教练让学员直接上高速练车,撞了会说“我提醒过你要踩刹车啊”。

好在,出事后教练会承担绝对责任。但智驾时用命撞出来的数据,却只能成为车企的独家财富,而车主却分毛拿不到,不觉得这挺恶心吗。



几乎所有的新势力车企都会这样说,自动驾驶能自动变道自动超车,由大数据保驾智能化,真出事了就会摆出来一副“出事了别怪我”的态度。

关键是,很多车主真的就以为有智驾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结果就成了马路上的小白鼠。

智驾有没有过错?这个问题,交警和法律可能也断不清。

但其实,解决办法早应该摆上台面了。

在良莠不齐的许多新势力车企那里,谁敢说这功能不是为了撑面子装摆设图一乐呢?

所以较真会死,起码,目前并不是万无一失。

其实,车企要真牛逼,就该这么说,开我家智驾,出事了医疗费误工费等所有的一切全包。

不敢这么打包票的或就只是耍流氓,就得老实承认这东西是为智商缴税。

而在管理上,是不是需要加装门槛呢,是不是应该严格智驾标准呢,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所谓新势力都能搞智驾。

所以是不是需要收智驾风险税呢?譬如每卖出一辆自动驾驶车就扣一笔钱当赔偿基金。别等出了事让车企只会拼命甩锅脱责装死。

所以,可以把智驾系统当药品监管,上市前先让车撞够十万公里,否则就是在拿真人当测试假人。



这事说到底,就是智驾技术必须一步一步谨慎地向前进,不可以激进,毕竟,人命不能试错。

现在这局面像不像全村人在凑钱给赌徒创业呢?赌赢了首富就是他,赌输了跳楼的就是村民。

这次车辆爆燃事件带来的最大反思,可能就是该到立规矩的时候了,要么车企有自信带着棺材本上牌桌,要么就别瞎吹能改变世界。

这次三个女孩的离去,实际上是触动了新势力车企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它关乎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但却亟待被正视的问题,是一个如何解决的现实困境问题。

它事实上也是一个科技史上非常罕见的问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会如此大规模地将公众置于潜在的危险中以求换取科技进步。



这很残酷 也很撕裂。对此或许只能总结为一句话,你不能将技术进步的成本转嫁给个体。退一步说,即便要进步,也要构建集体共担机制。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技术进化沦陷为一场残酷的社会达尔文实验,你说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