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汽车像个刚学会拧螺丝的学徒,连个发动机都不敢说是自产。
到了2021年,国产电车不仅卖出国门,还把“世界第一”写进了销量榜单。短短29年,从“装配车间”到“技术大佬”,这步棋到底怎么走的?是政策扶上天?是企业拼了命?还是全球刚好断了链?
别急,这不是运气,是一场自下而上、硬桥硬马的产业逆袭战。接下来,我们就把这段“穷小子上赛道”的精彩过程,一页页撕开给你看。
穷小子上赛道,一脚油门冲出28万排名
1992年,中国汽车在全球产业链里是什么地位?一句话:别人排位赛都开始50圈了,我们这边还在扭扭捏捏拉风帘子。
彼时中国年产量不过100万辆,产业链不完整,核心零部件靠进口,品牌影响力堪称“边缘选手”。
对比一下:同一年,日本丰田年产超400万辆,美国三大车企占据全球前三。我们这边,大多数“汽车厂”其实是“组装厂”,CKD散件进口、国产壳子拼装。核心技术?基本没有。品牌价值?还在靠“联营”“合资”“授权”撑门面。
但问题来了:这么低起点,怎么就能冲出泥地,杀上赛道?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国家不再任由市场自由生长,而是用产业规划+政策扶持“扶上马送一程”。一手推合资搞技术引进,一手保国企稳就业阵地。
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广汽本田……外资合资蜂拥而入,不仅带来了设备,也顺带让中方工程师学了两手“技术打螺丝”。
2001年,中国加入WTO,汽车关税逐年下降,这下全世界的车企都来了,竞争陡然上台阶。国内车市逐渐从“有车就是香”变成“谁性价比高谁上位”。
这个阶段,自主品牌有点吃力,技术积累不够、消费者信心不高。
真正的爆点,是2009年。那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全年销量超1300万辆,历史首次超越美国。一个“穷小子”,从“淘汰预备队”一路干到了“产销冠军”。
但那时候,说“技术强”?还差得远,说“品牌响”?还得靠合资。
所以说,这第一段路,中国汽车跑出来的是“体量红利+政策导航”的协同赛。换句话讲,我们是在“产能时代”赢了个满堂彩,但“技术时代”的门,还没敲响。
换到电车道,才追上那辆叫未来的列车
如果说内燃机时代是中国汽车的“补课阶段”,那新能源时代,就是我们第一次站在起跑线,而且是正前排!
2015年以前,中国汽车在“油车圈”依旧是个被动追赶者。但新能源一来,局势全盘改写。这是一条谁都没走顺的新路,没有技术壁垒的包围,没有品牌垄断的压迫,简直就是“重新洗牌、重新编号、重新改命”的绝佳机会。
这波变局起点很清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3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49%,自此开启“九连冠”时代。
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352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半,成为全球新能源最大消费国和最大生产基地。
这背后不是“天降红利”,而是一连串“组合拳”打出来的。
首先是政策布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购置税减免等一系列政策落地,把消费门槛降到“油车同价”。
更重要的是,“补贴退坡”制度让企业不能光靠“骗补”,必须自己搞研发、拼续航、卷电池。比亚迪从磷酸铁锂一路卷到刀片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驱动系统“连轴转”,技术路线比国外更“激进”,更贴市场。
除了车本体,还有电池这块“心脏”。2015年,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20%;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40%,宁德时代一家公司就拿下全球第一。
这一轮,我们不是靠“买技术”,而是靠“新技术自己造”,不是靠“市场换技术”,而是靠“技术领市场”。
新能源汽车这一站,中国汽车第一次用实力,而不是规模,和世界同行平起平坐。
电池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真万万不能
内燃机时代,中国汽车是“发动机不行、变速箱不灵”,三大件靠别人。但到了电动化时代,关键部件变了:动力电池、BMS系统、电驱电控,谁掌握它,谁就掌握未来。
曾经A123搞磷酸铁锂搞得风风火火,结果在2012年被技术替代淘汰出局。那之后所有电池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搞电池,不只要能装车,更要能抗风险。
宁德时代的成功就是“卷”出来的:研发投入年年超百亿,全球供应链遍地开花,从四川锂矿到印尼镍矿,宁德不当电池厂,而是造系统、控资源、管生态的一整套打法。2021年,宁德全球市占率近32.6%,把松下和LG远远甩在身后。
更猛的是政策护航。《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推出,淘汰200多家劣质产能;国家强制推行电池回收体系、热管理安全标准,把中国电池产业链的“含科技量”和“含监管量”一齐拉高。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造车,还能控电、管网、供芯,把整个“车-电-云”生态闭环做得滴水不漏。
有人说,新能源车火是因为政策支持。但别忘了:政策可以扶上台,观众要是真不买票,那演员也撑不住29年。从电池到整车,从小厂到巨头,中国汽车完成的不只是逆袭,是一次技术结构、市场结构、认知结构的“全面翻篇”。
参考资料
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第一财经.2024-02-26
动力电池行业终局推演丨谁能持续引领?.金融界.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