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虚拟文章仅为创作产物,不针对特定个人或团体。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林局长,组织部的决定已经下来了,李副局长将被提拔为市政府副秘书长。”

人事科科长站在我面前,神情复杂。

我手中的钢笔滑落,墨水在文件上洇开一片蓝色的痕迹。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而我却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八年来的兢兢业业,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我强压住内心的翻腾,轻声问道:“为什么是他?他才来一年。”

人事科科长避开我的目光,低声回答:“这个...可能您需要亲自去问组织部长。”

我沉默了,是啊,或许是时候弄清楚这背后的真相了。

01

初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办公室,我是林志远,城市发展局局长,今年已是我在这个位置上的第八个年头。

八年前,组织任命我担任局长时,我意气风发,满怀抱负,誓要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时的我,刚满三十五岁,是全市最年轻的局级干部。



组织部长握着我的手说:“小林啊,组织选拔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就是看中了你的能力和态度。城市发展局是块难啃的骨头,希望你能带领大家开创新局面。”

回想起那天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会议室里坐满了局里的中层干部,有人面带微笑,有人神情严肃,还有人眼中透着质疑。

我知道,作为空降的局长,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可并不容易。

上任后的第一个月,我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白天跑工地、查项目、见投资商;晚上整理资料、研究政策、制定规划。

那时的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成绩自然会被看见,提拔也是迟早的事。

李明是在我上任第七年时调来的副局长。初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温和谦逊。四十岁出头,比我大几岁,谈吐不凡,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林局长,久仰大名。您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全省都很有名,我这次来,就是想向您好好学习。”李明第一次来我办公室时说道。

我笑着摆摆手:“李副局长过奖了。咱们以后就是搭档了,城市发展是块硬骨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最初的几个月,我们配合得很好。李明确实能力出众,很快就熟悉了局里的各项工作。

他特别擅长与人沟通,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下属,总能说到对方心坡里去。

刘秘书有次跟我闲聊:“林局,李副局长真是人才啊,上周区长来视察,他一番介绍,把区长说得连连点头,还特意表扬了咱们局的工作。”

我心里有几分欣慰,也有几分欣赏:“是啊,他确实很会说话。不过,工作做得好才是硬道理。”

那时的我,还没意识到危机正在悄然而至。

转机出现在去年的春节后。市里决定实施“城市焕新”工程,这是一项涉及全市的大型城市更新计划,投资额高达数百亿。

作为城市发展局局长,我自然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带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从旧城改造到新区建设,从交通规划到环境提升,每一项内容都经过反复推敲。

当我将这份厚达百页的方案呈交给市长时,内心充满自豪。

“林局长,方案很详细,也很全面。”市长翻阅着文件说道,“不过,我觉得还缺少一些创新性的思路。现在国家提倡智慧城市建设,你们有没有考虑将这些元素融入进去?”

我一时语塞。说实话,我们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在我的观念里,城市建设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市长,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我有些想法。”坐在一旁的李明突然开口,“如果可以,我想补充几点建议。”

市长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李明侃侃而谈,从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到物联网技术对交通系统的优化,再到人工智能在城市服务中的潜力...他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操性,让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市长的眼睛越来越亮:“这些想法非常好!李副局长,你对这方面很有研究啊。”

“只是平时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李明谦虚地说,“我认为,城市发展不仅要关注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实力提升。只有将传统建设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市长连连点头:“说得好!林局长,我建议你们把李副局长的这些想法融入到方案中去。这样的规划,才更符合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02

会议结束后,我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我为李明的表现感到高兴,毕竟这对我们局的工作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些思维上确实有些保守了。

回到局里,我主动找李明聊了聊:“今天在市长那里,你的表现很出色。”

李明微笑着回应:“林局客气了。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了点小建议。方案的框架和主体内容都是您和团队的功劳。”



他的谦虚让我心里舒服了不少。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共同修改完善了方案,最终获得了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城市焕新”工程正式启动,我和李明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成了我和李明关系的转折点。

随着工程的推进,李明越来越活跃在各种场合。

市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侃侃而谈;各部门的协调会议上,他妙语连珠;甚至在电视台的专访中,他也成了“主角”。

明明我才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可渐渐地,外界似乎都认为是李明在主导这一切。

这种感觉很微妙,就像你养了很久的花,结果别人来浇了一次水,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花开得好是因为它。

我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不要太计较这些虚名。

毕竟,工作做好了,组织自然会看在眼里。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着李明的风头日盛,我心里的不平衡感也越来越强。

一次在项目例会上,我提出了对某个环节的调整意见,没想到遭到了几位部门负责人的反对。

“林局长,这个环节如果调整,会影响整体进度。”工程部主任皱着眉头说道。

“我认为现在的安排已经很合理了,没必要做大的变动。”规划科科长也附和道。

面对大家的质疑,我心里有些恼火。这个项目本来就是我主导的,为什么我的意见反而不被采纳?

正当气氛有些僵硬时,李明开口了:“各位,我理解林局长的考虑。他是担心这个环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过,我觉得我们可以折中一下...”

他提出了一个既保留原计划框架,又能解决我担忧的方案。会议室里的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表面上看,李明是在帮我解围,但我却感到一丝不舒服。他这种“和事佬”的做法,反而显得我有些固执己见。

更让我在意的是,他似乎比我更了解下属的想法,更懂得如何引导团队。

会后,办公室主任赵红悄悄来找我:“林局,您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感觉您的情绪不太稳定。”

我深吸一口气:“没什么,可能是工作压力大。对了,大家对李副局长的评价怎么样?”

赵红犹豫了一下:“李副局长在同事中口碑很好。他做事细心,待人随和,还经常帮大家解决困难。很多科室的同志有问题,都喜欢找他商量。”

听着赵红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李明来局里才不到一年,就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而我做了七年局长,似乎在下属心中的形象反而不如他。

“林局,您别多想。大家都很敬重您。”赵红见我沉默,连忙补充道。

我勉强笑了笑:“我知道。你去忙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送走赵红后,我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发呆。那些高楼大厦,有不少是在我的主导下建成的。

这座城市的变化,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可现在,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失落。

就在这段时间,市里传来消息,要从各部门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市政府工作。

这无疑是一个晋升的好机会。按照正常逻辑,作为局长的我应该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我暗自期待着组织部的通知,心想这么多年的付出,终于要得到回报了。

可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我的手机始终没有响起那个期待已久的电话。

直到那天下午,李明面带喜色地敲开了我的办公室门:“林局长,我来向您报告一个消息。”

我抬起头,看着他兴奋的表情,心里已有不祥的预感。

“市里决定提名我参加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选拔。”李明的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我想第一时间来感谢您的培养和信任。如果没有您给我的平台和机会,我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一阵眩晕感袭来,我强撑着露出笑容:“恭喜你,李副局长。这是你应得的。”

03

送走李明后,我瘫坐在椅子上,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不是我?

我在这个位置兢兢业业八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为什么组织却选择了一个只来了不到一年的副局长?

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工作。难道是我的能力不足?还是我的工作方式有问题?

又或者,是我太过专注于具体事务,忽略了“往上走”所需要的其他素质?

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缠绕在我的心头,让我夜不能寐。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独自在办公室加班。

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下来,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我正沉浸在文件堆中,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抬头一看,是我们局退休多年的老局长王德明。我连忙起身相迎:“王局长,您怎么来了?”

王德明笑呵呵地走进来:“路过这边,看到你办公室还亮着灯,就上来看看。小林啊,听说李明要升迁了?”



我点点头,努力保持平静:“是的,他很优秀,这是组织对他的认可。”

王德明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在沙发上坐下:“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子。不过,你也不必太过失落。”

“我没有...”我下意识地想要辩解,却在老人洞察一切的目光下说不下去。

王德明叹了口气:“小林,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在局长位置上坐了十五年,直到退休吗?”

我摇摇头。说实话,我一直认为王德明是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才没能更进一步。

“因为我和你一样,只关注眼前的工作,却忽略了很多其他重要的东西。”王德明缓缓说道,“做官,不仅要做事,更要做人。这个道理,我领悟得太晚了。”

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

做人?我一直认为自己做人做事都很正直,怎么会有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