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近在儿子身上,完美印证了这句话: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学习了多年家庭教育,也算是勉强能做到情绪稳定、心慈话暖、不焦虑懂放手,对儿子的养育也还算达标。
结果儿子一进入青春期,那叛逆的风,就一直刮啊刮~
前几月还在靠着我撒娇,现在却开始抱怨我总在控制他不羁的灵魂,否定他无畏的个性,打击他超凡的能力……
寒心!真正的寒心!
但转头一想,男孩子嘛,到了青春期都得逆反下,正常现象,闭上眼,捂住耳,忍一忍,熬过去就好了。
但转机总在猝不及防间。
前段时间,一直在外工作的孩他爸调动了回来。
这才回来几天,儿子就变了个样,对我说话的声音夹起来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手主动洗起了碗;老大难问题写作业背单词,也积极了不少,还立志期末冲前十。
看着儿子突然的转变,我是既兴奋又害怕,好奇追问了几次,他才神秘兮兮说:“我偷听过好几次你们说话。”
这下,我彻底懵了。
不得不说,大数据是真懂我,反手就给我推了一个视频:
“教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夫妻聊天。”
细细一看,原来儿子的突然转变,竟然真的是这个原因。
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我还专门采访了我的很多学霸家长,和他们聊完后,这才发现,简简单单的夫妻聊天,竟然真的可以“无心插柳”!
最开始让我意识到儿子发生了变化,是有天吃完饭后,他突然对我说:
“妈,你累了一天了,休息一会儿吧,我去洗碗。”
一句话惊得我一激灵,下意识问他:
“你是闯啥祸了?还是老师要请家长了?还是你最近缺零花钱了?”
儿子一脸嫌弃地看着我:
“啥事都没,就是想替你分担下。”
这下我更害怕了,看来这次铁定是惹了天大的祸,不然怎么会无事非要献殷勤。
我连忙拿出慈母姿态,继续“诱供”:
“你实话实说吧,到底是有啥事儿?你妈我承受得住……”
直到我战战兢兢等他洗完碗,儿子才一脸无语,又不好意思地从牙缝里挤出几句:
“有次我写完作业说太累了,就躺在卧室里刷手机。
然后听见我爸回来后在那里抢着干家务,你心疼他,想让他休息会。
结果我爸说,家务应该是一家人共同分担的,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总不能连家务都让你全部包揽。他一个大男人,多做点家务,就当运动了。
我当时觉得老爸说得挺对,你辛苦照顾我,我坐享其成一点儿都不感激,还老嫌弃你,确实做得不对。
妈,你放心,以后我会多主动承担家务,让你也多歇歇。”
谁懂啊!老母亲当时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结果儿子还继续往我泪腺上戳:
“还有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你俩卧室门没关,我听见你因为工作心情不好,我爸在那里安慰你。
你俩唧唧歪歪了半天,你还特娇羞地说我爸对你真好,结果我爸文绉绉地整了一句‘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那个……我觉得子也可以多爱点妈。
我爸不是说爱人如养花嘛,以后我和我爸都多做家务,多分担你的辛苦,你这个咱家的‘定海神针’不要太劳累,心情好不发火,咱们家就天下太平,谁都过得开心。”
这一段话说得,老母亲彻底绷不住了。
说实在的,儿子说的这些让我挺意外的。
其实自从他爸回来后,我吐槽过很多次儿子不好的表现(幸好儿子没有听到),觉得他回家从不做家务,认为妈妈的付出是理所应当,一点感恩心和尊重都没有。
没想到这些让我头痛不已的问题,竟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圆满解决。
后来我也用自己学过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复盘过这件事:
1、镜像神经元遵循“刻录效应”,父母之间表达的爱和尊重的言行,会“刻录”进孩子的行为模板中;
2、家庭情感的传递,也遵循“代际传承效应”,孩子会学着父母爱和尊重彼此的样子,去爱和尊重父母、他人;
3、父母之间的彼此关爱和尊重,会加强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原来最好的课堂,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
都说好事成双,很快,儿子又给了我第二个惊喜。
前段时间,儿子和我说话还是一个字一个词往外蹦:
“好。”
“嗯。”
“行。”
“不用。”
这段时间说话终于能连成句了:
“好的,谢谢妈,我知道了。”
“不用了,妈,我自己可以的。”
这让人如沐春风的沟通方式,都开始让我怀疑,这还是不是我那个一到了青春期,蹦跶着总想叛逆下的娃。
不过这一次不用和儿子沟通,我就已经知道原因所在。
因为孩子他爸每次和我说话的时候,都是温声细语,哪怕有时候我情绪有些暴躁,他也会耐着性子和我沟通。
那句话咋说来着,父母之间沟通的方式,会成为孩子和别人沟通的范本。
这倒让我想起另一件事,当时和那些学霸父母们沟通的时候,一位妈妈说,她家孩子说话时没啥耐心,总喜欢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打断。
刚开始她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小孩子嘛,都那样,长大点就好了。
结果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上课随意说话,被老师单独批评过好几次。
而且她还发现,因为总是不愿意耐心倾听别人说话,不仅影响了她孩子的社交,这种错误沟通习惯的长久积累,甚至发展到他儿子无法静下心阅读,甚至连做题时都没有耐心读完题目。
她中途也咨询过很多教育专家,但唯独没有从“家里”找过问题。
直到偶然一次,她和老公在客厅聊天,儿子无意中录下了他们说话的视频。
那段视频中,她和老公完美上演了一场无效沟通:
她这边话还没说完,老公就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
老公还没说两句,她的大嗓门又嚷了起来。
俩人就一个话题聊了半天,但谁都没有认真听完对方真正要表达什么。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她和老公商量后决定约法三章:
1、先倾听再反馈
在对方说话时,只要没有唠叨过度,就先等待对方把话说完,反馈时可以抓取关键词,比如说“你刚才说的是……我理解得对吗?”
2、多共情对方,而不是指责对方的情绪
比如说“我感受到了你现在很难过”,而不是“你能不能不要哭了!”
3、清晰化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我需要……”“你可以……吗?”
4、多使用一些“爱的暗语”
比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认同或感谢的话。
孩子不是在有意识下被教会的,而是在无意识中主动学会的。
灌输,永远比不上影响。
父母之间怎么样说话,往小了看,只是让孩子模仿着该如何沟通;往大了看,影响的却可能是孩子的社交和行为习惯。
自从发现我和他爸的聊天方式对儿子的影响非常大后,我们俩在日常沟通时就注意了很多。
那段时间我俩就像新婚时期一样,彼此间彬彬有礼,开口有尊重,眼中有爱意。
儿子也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变得越来越好。
除了有时候演得有点累外,啥毛病都没有。
同时,我还有了很多新发现,每一条都和我当初采访那些学霸父母们时,他们说的效果一模一样,比如:
想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可以在聊天时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做不到礼貌待人,但我们孩子这一点是做得真不错!”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主动做作业,可以一边聊聊手机为什么让人成瘾的原因,一边聊聊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再来一句:“我们孩子最近有很大进步,从以前的放学就玩手机到现在主动先写作业,真的很棒!”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被鼓励、肯定、赞扬的!
尤其是这种“意外”收获到的表扬。
但我在实践那些学霸父母们说的这些方法后,发现这种以表扬为主的方式,更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在聊天中滥用表扬,他们是真的有能力分辨出你是虚情假意,还是对他们真心肯定。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能再用哄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
相反,可以在聊天的过程中,多说一些关于某件事的分析和看法,甚至背后的原理。
总之,让父母聊天变成孩子成长的观察实验室。
就像有次在饭桌上,我和老公因为儿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意见不一,产生过的一次争执。
对于儿子的学习,我觉得他应该听话懂事、认真努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卷学习上。
然后走最稳妥的那条路: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但老公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循规蹈矩未必能过上安稳人生。
卷学习,不是唯一的路。
他说我们给不了儿子更多可能性,但只要不束缚太多,儿子自己就有可能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我俩这边争得急赤白脸,儿子跟看大戏一样,就差拍手叫好。
最后看我狠狠瞪了他一眼,他才笑着说:
“爸、妈,其实你俩看似是在替我着想,但本质上是你俩在用不同的成长经验教育我。
像我妈,她自己就是好好读书,找个稳定工作,所以她会觉得走这条路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但我爸不一样,他在成长中遇到过校园霸凌,遇到过自己拼命寒窗苦读最后却只能给二代打工,上学时手握一堆证书,工作时才发现还需要烟酒财气。
因为我爸一路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在温室中待过,全靠自己自由生长,才拼到了如今的一切。
所以他才会觉得,好好学习没啥大用,不如提早培养其他能力。
你俩说得都对,但也不全对。
因为每个人的出身、性格、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人生也必定无法复制。
时代变了,死守哪一条路,都有可能走向死路。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我现在,上课的时候好好学习,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玩兴趣的时候好好发展兴趣……
当下发生了什么,就学习、尝试和解决什么。
不追悔过去,不焦虑未来,只珍惜此刻。”
一番话说完,我和他爸都非常吃惊。以前总觉得他太小,没想到他早已长大。
原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夫妻聊天”,绝不仅仅是“用聊天的方式,去示范、鼓励、引导孩子成为某个我想让他成为的样子”。
夫妻聊天的真正核心,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出孩子自己的思维能力。
果然,真诚是必杀技。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刻意教育。
父母越是坦然聊,孩子越能全面学。
父母正襟危坐地讲给孩子听,孩子可能一句都听不进。
可“偷听父母说话”,反而会让他们信以为真,牢记在心。
把沟通的对象,从孩子转为伴侣;
把想要让孩子听懂的道理,用聊天的方式轻松地说出来,未尝不是一种在管教中无为,在引导中有为的温度式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