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禾禾妈~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带孩子去春游,她家孩子14岁,我家孩子9岁。
一起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她家女儿整个游玩的过程中,都不愿意跟她妈妈待在一起。
朋友想拉着女儿与我们一起拍张合照,她也一脸不耐烦,直接躲开了,嘴里还嘟囔着:“别老拉着我,烦死了!”
朋友让她跟自己一起走,她也是满脸不情愿,。
反观我家女儿,一直黏在我身边,拉着我的手,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特别依赖。
悬殊的对比,让朋友特别失落,忍不住跟我吐槽:“以前她也很黏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对我‘百般嫌弃’。”
看着她无奈的模样,我想起不少父母都有类似困扰。
01 孩子到了青春期,为啥 “最讨厌” 妈妈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每一条都很现实,也让家长们有些扎心 。
第一,妈妈是操心最多的人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
青春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强烈的追求独立和自我表达。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想要独立,不想父母管太多。
然而,作为最爱孩子的妈妈,往往比其他人更关心孩子,总担心孩子走歪路,操的心自然比其他人要多。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那位朋友,平时就总是事无巨细地叮嘱女儿。从早上穿什么衣服,到晚上几点睡觉,样样都要管。
即使是跟我们一起春游,还一直唠叨女儿要多喝水、别乱跑。女儿本想享受自由,却被妈妈管得喘不过气,自然不耐烦。
第二,妈妈更容易情绪化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在家庭中,妈妈通常比爸爸更容易情绪化。
比如,女性的大脑中的杏仁核(处理情绪的部分)、海马区(处理记忆和情感相关的区域)比男性更活跃、敏感。
再比如,女性的在经期前后、孕后、更年期等时刻,容易受荷尔蒙的影响,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所以,妈妈在照顾孩子或者料理家务时,较容易情绪化,会在不经意间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依恋理论指出:父母的情感反应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非常敏感,需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妈妈情绪化或控制性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对妈妈产生反感。
第三,孩子在寻找自我认同
吉诺特博士曾说过:"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这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必须要经受的。"
同样是操心多、情绪化的妈妈,青春期前的孩子之所以黏着妈妈,是因为那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未觉醒,高度依赖妈妈,将妈妈的行为视作关怀与爱,自然不会心生反感。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经历一场关于自我身份的探索,他们开始关心 “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与他人有何不同”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急需摆脱过往对妈妈的过度依赖,借助对妈妈权威的挑战,来确立独特的自我价值,从而在心理层面真正走向独立 。
此时,妈妈过度的操心与情绪化,在他们眼中便成了干涉与压力,态度自然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02 妈妈该怎么做?
第一,学会“退一步”的艺术
青春期是孩子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推理,并寻求更广泛的社交认同。
这时候对孩子管得太严,啥都替孩子做,孩子就没机会去探索自己是谁、能干啥,也很难学会独立。
知名教育家朱永新在其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提到,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要学会“退一步”的艺术,即不再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是给予他们选择权和决策权。
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周末的活动安排或学习计划的制定。
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也促进了亲子间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学学“‘I’信息沟通法”
“‘I’信息沟通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提出的一种正面沟通方法。
该方法倡导父母在沟通时,以“我”作为出发点,用“我”开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孩子。
比如,“我感到担心,因为看到你晚上熬夜学习,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找到更健康的作息方式。”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易让孩子接受意见,增进亲子间理解,巧妙化解青春期亲子沟通难题 。
第三,学学“积极倾听”技巧
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是促进这一潜能实现的关键。
正面管教创始人、家庭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曾分享过一个“积极倾听”技巧。
即在孩子表达情绪或问题时,家长需全神贯注地听,用简单的语句如“听起来你感到...”,来反馈孩子的感受,避免立即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比如,孩子抱怨学习压力大时,家长回应“听起来你感到很疲惫,这次作业量似乎让你有些吃不消”,借此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有效舒缓情绪,为亲子沟通营造良好氛围。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亲子关系自然会更好。
你家孩子进入青春期了吗?是否也像我朋友的孩子一样忽然变得很“讨厌”你?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供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家长参考讨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