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印边界冲突也日益显现,印度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怂恿下,不断侵占我国边界,先后打死、打伤我国边防人员47人!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在众将领犹豫不决是否要对印度开战时,刘伯承元帅的一句话让毛主席瞬间拍案而起:

“打,不仅要打,我们还要打出中国人的威风来!”



作战过程中,刘伯承元帅作为战场指挥,纵横捭阖,深谋远虑,最终我军以泰山压顶、雷霆万钧之势降住了野心勃勃的印度。

多年后,我们再回顾这场战役,也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对印自卫反击战不仅必须打,而且要打得漂亮!

猖狂的印度

1962年,毛主席召开军委会议,“雪域战神”张国华紧急停止休假调任回京,会议上一片庄严寂静,众将领低头不语,若有所思。

前线十万火急,从1961年开始,印度军队就不断地在中国境内大举入侵,已经越过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到了1962年10月份,尼赫鲁竟然下了一个万分疯狂的命令,他叫嚣着要把中国军队统统“清除掉”,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当时我国国内正处于多事之秋,三年困难时期使得国内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经济遭到了重创。

台湾蒋介石集团也仗着有美国的背后撑腰,气焰格外嚣张,不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挑起事端,意图反攻回大陆,造成了大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势。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内忧外患之际,中国国内动荡和不安的局势却被印度总统尼赫鲁看在了眼里,于是他也想前来分一杯羹。作为同被殖民者侵略过的国家,我国与印度一直因为同病相怜而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然而尼赫鲁上台后,却露出了狰狞的侵略者面孔,不断欺压周边小国,最后竟然把主意打到了中国的头上。

印度之所以敢如此嚣张,离不开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挑唆和纵容,从新中国诞生之初起,美国就急于把红色政权扼杀于摇篮中,暗中给予台湾蒋介石政府支持和帮助,还煽动了周边国家反华,骚扰我国的边境。



1959年起,美国就不断地“慷慨解囊”,给予印度等国家大量的军火援助,苏联一方也不甘示弱。

在三年间,苏联几乎掏出了家底,援助费用占印度建国后援助总额的67%。

除此之外,飞机大炮也是不在话下,印度想要什么,美苏都极尽所能满足,彻底把印度的胃口给撑大了。

同为红色阵营的苏联为什么要如此针锋相对我国呢?

原因很简单,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愿意参与美苏争霸的结盟战队行为。

但有了美苏坐镇,印度自以为高枕无忧,想要成为东亚霸主的野心暴露无遗,而我国西藏地区高层人士的一次动乱又给了印度可乘之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然而近代以来,英国殖民者实行帝国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拉萨条约》。

在随后不久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人将西藏划为同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版图范围内,并且划定了“麦克马洪线”



二战过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从未承认过这条划线的合法性,这条划线是英国的殖民产物,本就不具有合法意义,但在印度政府的眼中就完全不一样了。

印度政府将“麦克马洪线”奉为圭臬,以此宣称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当合法的,印度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中国的底线,对此,中国是如何回应的呢?

友善回应遭无视

1959年,在西藏发生动乱之时,我国反应十分迅速,立刻派出了解放军进行镇压,而叛乱分子的高层领导达赖却出逃印度,请求印度能够进行政治庇护。

这对印度侵略者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尼赫鲁笑得合不拢嘴,他不仅欣然应允,还对中国隐瞒了达赖已经进入印度境内的事实。

直到我国的人民日报揭露了印度这一干涉他国内政的无耻行为后,尼赫鲁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然而,尼赫鲁丝毫没有改过之心,反而派出了武装部队,支持西藏反动分子的行动,内外勾结,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

1959年8月,震惊中外的“朗久事件”爆发,冲突再次升级。



赫鲁晓夫对我国的抗议行为满不在乎,反而认为西藏是一个荒凉的地方,我们为之流血是“小题大做”,这一言论彻底激怒了我国。

同年9月,周恩来总理致信总统尼赫鲁,在信中,周总理一再强调我国对边境的态度,倘若印度一再无视我们的警告,中国也绝不会轻易妥协!

事态发展到了1961年,尼赫鲁彻底拒绝了与中国谈判,并且通过武装侵略打击解放军的行动,造成我国多名人员伤亡。

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认为,对印自卫反击战,已经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了,但在军委会议上,大多数的将领都没有太大信心。

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印度背靠美苏,有着源源不断的军火和粮食供应,而内陆与喜马拉雅山脉却相隔甚远,倘若不能速战速决,我们的情况会更加不利。



更何况,此时国家还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此仗一旦开打,必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仗难道非打不可吗?

在一片的反对声中,刘伯承老元帅却突然开口:“西藏虽然远,但不是没有胜算。”

此话一出,众人犹如吃了一记定心丸,刘伯承元帅是军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将领,一生跟着毛主席走南闯北,战功赫赫,他的话可谓是相当有分量。

此前,刘伯承元帅就一直牵挂着中印边防事宜,强撑着病体也要向中央提交报告,强调中印边防的重要性。

有了刘伯承元帅坐镇,毛主席当即拍桌,任命张国华为总指挥官,刘伯承元帅作为指挥参谋一同出发。



张国华也信心满满:

“要速战速决,就得直击敌人的痛点,就打他一个旅!”

要知道张国华所要迎敌的第七旅可是印度的王牌,众人一片哗然声,毛主席却说

“怕什么,打不好大不了重来嘛!”

战线吃紧,容不得众人再犹豫不决,就这样,在刘伯承和张国华的带领下,解放军一路南下西进,很快来到了这个终年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准备上演一出天降奇兵。

天降奇兵

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一开始,印军先行一步占领了喜马拉雅山的高地,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山峰,具有优越的作战条件。

然而刘伯承一生指挥过无数反败为胜的战争,从来不怕“逆风局”,很快刘伯承就给出了自己的策略:“要想取胜,就得出奇兵!”



在经过侦察之后,刘伯承针对印军部署前轻后重、翼侧暴露、横宽纵浅的特点,制定了精密的战略,先派人在两翼突破,正面佯攻,而后再迂回包抄将印度军队各个击破!

兵贵神速,要出奇兵就得快,接到命令的战士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分秒必争地摸着水路前进,再从中印和锡金三国交界的东部路线绕路而行。

果然,当印度军队正面迎战解放军时,后方却突然告急,另一支解放军犹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现在了后方,给了印军沉重一击。

此战大获全胜,印度将领达尔维被俘后感慨不已,

“中国军人竟然能在24小时内消灭一个旅,全世界都没有几个将军能做到的!”



此战告捷,全军上下倍受鼓舞,士气高涨,就连毛主席都专门发来了贺电。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刘伯承元帅紧锁的眉头让张国华有些紧张,“元帅,出了什么事吗?”

刘伯承摇了摇头,指着地图上的几个位置,

“这一仗打得很好,但印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看起来,他们打算摆蛇形阵!骄兵必败,国华你可万万不敢轻敌啊!”

张国华一看,果然是如此,在刘伯承的敲打下,张国华立刻反应了过来,现在还不是大摆庆功宴的时候,而是要乘胜追击,把印军彻底打趴下,为此,他立刻根据老元帅的指令制定了“破阵计划”。

印军的布局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而我们要想破阵,就得靠着硬战“砍头”、“破腹”、“断尾”。



最为关键的就是“断尾”,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灵活作战,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导致“砍头”、“破腹”的部队腹背受敌。

在张国华的组织下,“断尾”这个艰难而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优秀的三十三团,全团上下热情高涨,战士们的口号是“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这项重要的任务被三十三团成功完成,三十三团将迂回包抄猛追猛打的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一路上解放军战士们势如破竹,一鼓作气,顺利攻克了印军的蛇形阵。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原本气焰嚣张的印度军就被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许多印度士兵四处逃窜,败局已定。

印度前线溃败,尼赫鲁瞬间感觉到了脖子间传来的阵阵凉意,然而就在尼赫鲁认为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中国却停手了。



重回谈判桌

从一开始,毛主席决定打这场仗的目的都不是侵略印度领土或者捞取什么好处。

中国向来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大国,此战完全是由于印度总统尼赫鲁的一意孤行挑起的,如果印度不在边境挑衅,中印将长久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

在中央下决心反击之前,在政治工作上就已经考虑周全,从战前的克制忍让诱敌深入,到战中的狠追猛打,让印度牢牢记住战争中挨打的滋味,最后到胜利后的主动退军。

这一套“组合拳”都是经过了毛主席、周总理的精心考量设计的。

中印之战的根本不在于军事,而是着眼于政治目的,但军事上的胜利是谈判桌上必不可少的筹码,我们希望通过武力示威的方式达到把印度重新拉回谈判桌的目的,敦促印度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前,尼赫鲁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等等,然而在此次中印冲突中,尼赫鲁伪善的面具被我国狠狠撕扯下来。

开战前中方的步步退让和尼赫鲁的得寸进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也向国际社会表明,而我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举起武器自卫。

除此之外,狡猾的尼赫鲁在战败后居然恶人先告状,他向美国致信希望美国能够出手阻止中国的入侵,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中国居然先他一步退兵了。

这封信彻底揭开了尼赫鲁的遮羞布,他口中的不结盟竟然是在私下里与美方实行军事勾结。

这种行为彻底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原则,遭到众人耻笑。



这一仗最终保证了中印边界至少三十年的和平,也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想要逼迫我们在主权问题上就范,都是绝无可能的!

结语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必须打的一场仗,不打不足以扬国威,而此次战役体现出的军事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蛇形阵和雪地作战一时成为军事佳话,尤其是刘伯承元帅“骄兵必败,不可轻敌”更是警钟长鸣。

在如今盛世,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依然要时刻居安思危,保持警惕,因为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