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往往是教师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就在今年,一向老实巴交的刘老师,因为评副高的事情,这次是真的怒了,气冲冲地直奔校长室去评理。
去年,学校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两个副高名额,这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学校也按照流程先公示了前面几项的得分,刘老师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出色的表现,在众多参评老师中排名第二。这让老师们都满心欢喜,纷纷以为刘老师这次评副高,肯定是稳操胜券了。
刘老师,语文老师,长年坚守在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岗位上,不仅如此,还担任了好几年的班主任。如今年纪渐长,老师们都打心眼里希望她这次能如愿以偿地评上副高。
然而,当最后一项 20 分的考核分值出来后(其中包括领导打分),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刘老师竟然跌出了第二,成为了第三,原先排名第四的王老师,却如黑马一般一跃而上。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她可是长年负责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的老师,而反观王老师,两个班的地理,还一个多学期请病假,甚至都没当过班主任(要知道班主任一年是可以加一分的)。这样的对比之下,刘老师的考核成绩怎么可能会不如王老师呢?
于是,平时总是默默忍耐、老实巴交的刘老师,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气冲冲地去了校长室。
最终,刘老师还是落选了。本来,老师们都觉得以刘老师的资历和付出,她这次肯定稳稳地能进入前两名,如愿评上副高。可如今,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直言不讳:“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在有些单位当牛做马的永远比不过溜须拍马的。就像刘老师,一心只知埋头苦干,却不懂得抬头看路,自然永远难以抵达事业的制高点。那位地理老师能讨得校长欢心,这其中的缘由不言而喻。有些领导就是存有偏见,不喜欢那些不溜须拍马的人,刘老师真应该去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揭露校长的恶行。”
也有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刘老师心态还是要平静一些,打分跌出前二名其实也很正常,谁让你晚上不串门联络感情呢。像我,学不会串门那一套,也就不指望能获得什么特殊优待了!”
还有人义愤填膺地倾诉:“职称评定太不公平了!本人辛辛苦苦当十多年年级组长、班主任,到头来职称却干不过那些没当过班主任,甚至经常请病假请假的人。还有那种没当过班主任却荣获区级班主任称号的,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如今我年龄已进五十了,也不想再争了,干脆放弃,啥子都辞掉了,就带几节课,让领导们随意折腾去吧,这里面的水实在是太深太黑了,万恶的职称,真的是太伤人心了!”
尽管遭遇了如此这般的不公和挫折,但老师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信心。他们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明年。他们满心期待着,希望一直默默无闻、勤恳努力的刘老师,明年一定能够评上副高。毕竟,刘老师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大家都有目共睹,她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
公平公正始终是教育领域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然而,在现实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离正轨的现象。但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终将会让每一位默默耕耘的老师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而刘老师的遭遇,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让每一位老师的努力都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