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朋友圈看到一位老师同事的吐槽:“公开课真的太折磨人了!为了上好公开课,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找其他班级一遍遍排练,连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提前指定好的。一堂课上下来,感觉自己就像个导演,学生像群众演员,听课的老师们像吃瓜群众。课堂倒花团锦簇,但真实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这样的课,真的还能叫‘公开课’吗?”
看完这段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既为老师会感到无奈,也心疼那些成为“道具人”的学生,但这些操作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公开课的潜规则,好像事先不排练一番就上不好一堂公开课了。
公开课,本来是为了让老师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的、它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课堂,让听课的老师能够从中学习和借鉴。但现在的公开课却越来越变了味,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老师和学生都在“演戏”,课堂变成了“表演场”。
学校的年轻老师为了上一堂区级的开课,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制作精美的课件、设计复杂的教具,给学生们分配了“台词”和“动作”。试教的时候,我去听了,老师提问时,指定的学生就会举手,按照事先排练好的内容回答问题;需要讨论时,学生们就会按照老师的指示,热烈地讨论起来;需要上台表演时,学生们积极配合,表演效果堪称完美。
但听课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堂“完美无缺”的公开课,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场“表演秀”。孩子们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演戏”的;老师们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来“展示”的。
公开课为何变成表演课?老师们也是很无奈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将公开课、优质课作为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甚至将其与职称评定、评优晋升挂钩。这样使得老师们将公开课当作一场“考试”,而不是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他们费尽心思地准备,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而是为了迎合领导的喜好,拿到所谓的“荣誉”和“加分”。
老师们其实也是很厌烦这样的表演的,但是不演还真的不行。如果不上好公开课,就意味着职称评定、评优晋升的机会会受到影响。现在的公开课,似乎不是教学研究的工具,变成了一种‘面子工程’,学校和教育部门通过公开课来展示自己的‘改革成果’,而老师和学生则成了这场表演的‘道具’。
孩子们当然更不想演,一堂课重复上个五六七八遍,说的话,回答得问题几乎一一样,这样的课,他们能学到什么呢?只能学会怎么“表演”!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放在现在的公开课上,就显得有点讽刺了。这种表演型的公开课,不仅浪费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还让学生失去了真实的学习体验。教育应该回归本质,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做回“真人”。
要想让公开课真正回归常态,就应该将老师平时的教学质量纳入评价体系中,而不是仅仅关注公开课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让公开课回归其教学交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