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位于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的郑州国际陆港看到,一辆辆满载新能源汽车的“钢铁驼队”正有序待发。在这里,每天有两列汽车专列开往东盟。
空中丝路,枢纽全球。数据显示,郑州航空港今年前两个月货邮吞吐量突破12.6万吨,其中国际货运量同比增长54.4%;旅客吞吐量500.6万人次。
“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州航空港管委会主任田海涛介绍,自2013年3月7日获国务院批复以来,郑州航空港勇担扩大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河南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建成内陆地区功能最全、通关效率最高的口岸体系,从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的小镇,蝶变为一座区域面积747平方公里、人口80万的现代化、国际化航空都市。
打造“四港联动”的世界级物流枢纽
3月22日7时许,一架来自马来西亚的水果包机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落地。跨越3000多公里,“猫山王”鲜榴莲、山竹等高端水果打“飞的”来了。
“像这样的包机每周都有。”郑州机场海关物流监控科三级主办杜蔷介绍,智利的车厘子、俄罗斯的冰激凌、泰国的山竹、日韩的美妆等全球好货通过包机“相聚”郑州航空港。与此同时,许昌的假发、郑州的户外用品等诸多“河南制造”,也通过郑州航空港快速出口,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
“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郑州航空港不断探索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新路径,开放和国际化已经成为郑州航空港最突出的标签。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围绕多港联动、多式联运,着力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联动”,枢纽能级提级跃升,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经过智能分拣,这些进口商品将被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菜鸟郑州保税园区关务负责人王洪壮说,郑州航空港有“四港联动”的独特优势,2小时高铁圈能够覆盖国内4亿人口,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市场。2018年,菜鸟将天猫国际郑州的直营业务全部搬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开始高速发展。
不少电商平台做出和菜鸟同样的选择。近年来,京东、唯品会等跨境电商企业纷纷落子中原、布局海淘大仓,使得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跨境电商进口美妆、保健品及母婴用品的重要集散地。
“在‘区港联动’模式基础上,我们创新探索出空运进出境货物区港直达直装模式,进一步激发口岸开放的活力。”郑州机场海关快件监管科副科长王永进介绍,据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统计,2025年1—2月份航空港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累计完成3507.87万单,同比增长93.92%,货值41.33亿元,同比增长48.39%。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近日,记者走进河南空港智算中心,看到该中心规划建设的10000P算力集群项目已全面投运,GPU利用率达到81%。
作为区域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突破,河南空港智算中心总投资300亿元,按照总算力超10万P规模设计建设。该集群建成后将整体提升中原地区数据处理能力与智能化水平,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筑牢“算力底座”,填补河南超大规模智算的空白。
郑州航空港坚持政策为要、项目为先,围绕“4+3+3”主导产业体系,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田海涛介绍,郑州航空港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郑州航空港东部,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城正在快速崛起。2024年,在郑州航空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54.5万辆,同比增长169.8%。自2012年落户以来,富士康郑州工厂累计生产智能手机超12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2025年,富士康新事业总部顺利落地,聚焦电动汽车、电池、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计划投资5000亿元在河南再造一个“新富士康”。
超聚变国内规模最大的服务器生产线落户,2024年完成产值495亿元,同比增长75%;速达股份成为2024年河南省首家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实现河南郑州航空港本土培育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郑州航空港号”新一代遥感互联网卫星成功发射……围绕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窗口、主引擎、主阵地功能定位,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构筑全球创新创业的“强磁场”
2024年12月27日,INNOPORT郑州航空港全球创业者大会暨全球创业大赛2024颁奖典礼在郑州航空港举行,全球百余名创业精英上演“巅峰对决”。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创业热土,郑州航空港始终将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田海涛表示,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郑州航空港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通过政策支持、载体引领、服务保障、基金赋能等途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平台,正在转化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郑州航空港坚持“一院一城一集群”融合发展,发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航空港分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全国研发、港区转化”和“全球研发、港区转化”。
2023年7月15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在郑州航空港揭牌重建。如今,中原医学科学城已是“硕果累累”:签约“医”字号重点项目66个,总投资达929.2亿元;9个项目投产运营;注册生物医药类企业243家;签约美国碧迪医疗、荷兰飞利浦、美国瑞思迈等跨国企业;实现国药、华润、通用、中信等主营生物医药类央企全覆盖。
“中原再造创新高峰。”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主任秦新东说,2025年,该城将围绕各大创新平台,组建“一对一”成果转化落地承接服务专班;健全“研发—中试—产业化”全流程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通过健全创新研发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创新策源地。
田海涛说,2025年,郑州航空港将落实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围绕“五大定位”,加快打造“五大中心”,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为河南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贡献“港区力量”,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
文/张毅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