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湖高铁2024年年底通车。顺着这条“轨道上的长三角”大动脉,始发沪,途经苏,终至湖,实为一场溯源之旅。
水流始出,谓之源。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经上海市地理学会1999年确证,湖州安吉龙王山为黄浦江源。湖州,上海水脉之源。因感念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治水之功,遂把此流唤作黄歇浦,简称黄浦。此乃“申城”别称之由来。
牵连上海与世博,乃一缕晶莹剔透的湖丝。
“十里桑阴水市通”(范锴《浔溪纪事诗》)。倚天目之峻峭,揽太湖之潋滟,湖州水丰土沃,户户植桑养蚕。夏朝入贡、汉朝西传,及至宋朝,依傍京城临安,“茧箔山立”(《宋史》),甚而“湖丝遍天下”(《嘉泰吴兴志》)。
牵着这缕湖丝,循着这条水脉,乘着上海开埠这股东风,1846年初春,南浔人刘镛摇橹三天三夜,启自丝行埭,驶入荻塘水道,顺着长湖申航道,千折百回,转入吴淞江,直抵十六铺。为“辑里湖丝”,起初探询市价,继而开发客源,最终立足沪上。
在伦敦1851年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后世追认其为首届世博会)上,粤籍沪商徐荣村之荣记丝号参展的12包“辑里湖丝”,一举斩获“制造业和手工业”金奖及维多利亚女王赐赠的“翼飞美人”执照一份,免检跻身大英市场。
以“浔号购丝,申号出丝,浔申直销”模式,至1870年,上海75家出口生丝的洋行,湖商竟占72家。第一家民族缫丝厂“公和永缫丝厂”,集拣、剥、抄、拉、纺五大缫丝工序于一体的湖丝栈(万航渡路1384弄),丝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如黄浦江上最大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今十六铺码头)、沪杭铁路,以及各大洋行的湖州籍“丝通事”,拼凑成一幅湖商的海上商业帝国版图。
入丝行,营丝业,闯丝市,湖商发迹之路。仅南浔豪绅便形成“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这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刘镛为“四象”之首。“张恒和丝行”的张颂贤与“庞怡泰丝行”的庞云鏳亦荣列“四象”。“同盟会成立以后,始有向海外筹资之举矣!”张静江乃“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孙中山《建国方略》)。这位被孙中山手书“丹心侠骨”相赠的“革命圣人”是张庞联姻之孙。出于“爱国心”(《孙文等上北京政府农商部呈文》),1920年2月1日,张静江与同乡戴季陶及甬商虞洽卿在沪共创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既为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奠定财政基石,亦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掀开序章。
张静江虽为南浔人,结识出自吴兴的同乡陈其美却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申城。这两位湖州人“频年海上追随,气谊之投,箴规之挈,诚堪刻骨铭心”。张静江敬献陈其美的挽幛如是追思。为这位惨遭袁世凯暗杀的首任沪军都督,孙中山泣书“失我长城”,并为其墓地石碑坊匾额手书“成仁取义”。辛亥革命,“东南半壁,君实锁钥”,陈其美堪为“革命首功之臣”(孙中山语)。“首功”意指,武昌起义“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孙中山语)正是光复上海之壮举。今沪上四平路与淡水路,旧称便取自陈其美的名与字,即其美路与英士路。
陈其美首度踏足沪上,是因其表叔杨信之1903年的召唤。这位旅沪湖州菱湖巨贾把表侄安排在名下的同康泰丝栈任职,并助其留日。1908年归国,陈其美任教于由杨信之出资开办的湖州旅沪公学(今向东中学),并于1911年7月31日在校内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同盟会的领导枢纽遂移至国内。
湖商云集沪上,子弟就读于湖州旅沪公学,同乡聚会议事及养病、停柩则在湖州会馆(中兴路828号),内设公学闸北分校。这座1908年兴建的旅沪湖商之家,在由周恩来领导的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成为革命指挥机关,大门横悬红布白字“上海总工会”巨幅。工与商,珠联璧合。
在家乡,湖商汇聚场所多为茶馆。“吃讲茶”,边品茗边谈价。茶圣陆羽《茶经》便著就于湖州吴兴。至明末清初,喝出一个“走笔包”。湖笔,笔中之冠。四海书家在茶馆向湖笔商人定制。这种独特的销售方式拜赵孟頫所赐。赵孟頫倡导“以技入道”,“技”或许正是湖笔之匠艺。
作为青浦女婿,这位书坛“冠绝古今”(《元史》)的吴兴人能让忽必烈初见便惊为“神仙中人”,只因赵孟頫把松江府城内本一禅院奉作“瓦尔登湖”,与内心、自然、历史对话。赵孟頫亦不吝向客居松江的黄公望、王蒙授艺传道。一座基于书画的文化高峰由此崛起于江南平原。赵孟頫之真迹遍布申城,从法华禅寺业已散佚的大雄宝殿匾额,到醉白池现今依然留存的《前后赤壁赋》碑刻。赵孟頫手迹勇冠松江府存“历代名人帖”。其存世石刻画像唯独印刻于这片灵魂救赎之地。
由江南书画而海派书画,则取决于湖州安吉人吴昌硕1912年5月定居上海,尤其翌年入住吉庆里并栽培“缶庐三杰”(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海派艺坛尊这位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为鼻祖。吴昌硕深耕海派艺坛,则归功于祖籍吴兴的同乡王一亭鼎力襄助。
“驱车穿过迷宫般的黑暗街道,去一位富翁画家家里吃中餐晚饭。房子外墙高冷,外面黑暗。里面,节日般灯火通明的走廊,环绕着浪漫的带有如画般池塘和花园的庭院。”1922年11月13日,顺访上海的爱因斯坦与夫人艾尔莎应邀赴宴。东道主便是上海光复后出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的王一亭,在寓所“梓园”(乔家路113号)设宴。爱因斯坦夫妇抵沪首日,喜悉诺奖之讯。上海力争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其初心许是潜隐于当年爱氏沪上收获的那份“湖式”惊喜。
身为清末上海三大洋行买办之一,王一亭却怀揣艺心。其“书法醇穆雄健皓类平原,画则山水花木郁有奇气”,在《白龙山人小传》中,吴昌硕欣然写下溢美之词。湖商持湖笔,造就今日上海亦商亦文的氤氲甚或性格。而沪苏湖高铁之轨道,完美复刻吴昌硕的人生轨迹,从湖州1882年迁居苏州,再由苏州1912年落户上海,且无暇呼应这场溯源之旅。偶合乎?
原标题:《晨读|俞可:溯源之旅》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