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粉丝,咨询我:哪类户型的升值性更强一些?

大户型、中户型、小户型,长期来看升值性肯定是有差异的。

从长远来看,升值性最小的可能是小户型;

升值性最大的是中等户型;

大户型则居中;

如果划分得再精细一些,120 到 160 平米之间的中大户型,升值性应该是最强的。

基本逻辑,首先要厘清保障房和市场房的关系!

1998 年之前,实行全民福利化分房,保障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998 年房改后,停止了福利化分房,开始大力鼓励和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化。

直至2016 年左右的十几年间,我国商品住宅迅猛发展,在旺盛的购房需求推动之下,全国商品房价格涨幅巨大。

这一时期,购房需求结构中,刚需为主,改善为辅,另外还有部分投资投机需求。

而刚需和投资需求,一般倾向购买中小套型的房子,因此中小户型的房价涨幅高于中大户型。



但从 2017 年开始,事情逐步逆转!

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房的建设,像公租房、限价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配售住房等,各种保障房纷纷亮相,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群体快速增多。

随着建设和供应规模的持续扩大,保障房在整个住房建设和分配中的比例也不断增长。

尤其是在大城市地区,近几年的新建住宅规模中,约有二成左右属于保障房。

另外,还有部分存量房被收储,转化为保障房出售或出租。

众所周知,保障房一般都是中小套型,甚至少数是宿舍型的保障房,无论是租还是售,价格都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就拿最近一年多,国家力推的保障性配售房来说,其售价只有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左右。

这就意味着,未来套型偏小的商品房,其市场需求会受到保障房大量供应的显著冲击。

即便是这类保障房将实施“封闭式运行”,业主未来不能随意转售,但房子如此便宜,还是会有很多人动心的。

其实,这里面还暗含着以后政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比如房改之前的福利化分房,房子是由政府或国企分配给职工的,租金非常低,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一点。

当年的那些居民,根本不会想到,有朝一日(90年代),国家会允许和鼓励住户花一点点钱,比如几万元,将所住的公房(公共房屋,公家的房子)变成私人所有。真是开心那!



那么,对于当前保障性配售房,当前政策是不允许转售的,但20-30年后,这些房子破旧了,地方政府也可能认为回购的管理成本太高,不如允许业主通过市场转售给其他人。如此,则售价就有可能明显超过当前的买入价了。

这种意想不到的“政策红利”,谁敢说以后不会像90年代的房改房一样,再次砸中当前的低价买房人呢?

很多人都去购买价格低廉的保障房了,谁还会来买价格比较高的商品房呢?

相对而言,中大户型和大户型,大多属于市场化的商品房,较少受到保障房大量供应后的冲击。



保障房和商品房,还有另外一种关系!

随着保障房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甚至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问题,都由保障房解决了。

既然住房困难群体的问题解决了,那也就意味着的住房的民生属性已经有保障了。

那么,有钱人、高收入群体、精英阶层,他们对于高档房、改善房、享受房、投资房的需求,也就是带有一定金融属性、资产品属性的商品住宅,也就没有必要管控了。

即便这类房子的价格高一些,也不会引起中低收入群体的抱怨了。

基于此,国家自然会放松对中高端的中大户型、大户型商品房的政策管控,比如限购、限售、限价、限贷等措施以后可能会较少出现。

在这样的历史大趋势面前,商品房当中的中大户型、大户型的升值性会更强一些。

其实,在这方面,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香港约 50% 的人居住在保障房,新加坡约 80% 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房。

正因如此,香港和新加坡纯粹的市场化商品房价格很高,在全球都属于最贵的行列,而且长期升值性比较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