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8日-30日,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天。这是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唯一一台原创歌剧,通过塑造三位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人生华章的女性角色,展现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闪光。作为上海歌剧院2025年演出季的重点剧目,歌剧《梦华录》在诸多方面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审美实验和艺术创新。

当舞台上的纱幕投影出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时,观众席间泛起涟漪般的惊叹。上海歌剧院新国风歌剧《梦华录》的帷幕就此拉开,这既是宋人生活美学的视觉化呈现,更暗含着主创团队的艺术宣言——在歌剧这门西方舶来艺术中,如何让东方美学的魂魄得以安放。


《梦华录》舞美制作十分精良。


歌剧《梦华录》剧照

在戏剧褶皱处生长的歌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改编的剧本保留着清晰的戏剧家思维。汴河边的茶坊斗艺、勾栏里的银瓶乍破、朝堂上的风云暗涌,这些极具张力的戏剧场景在歌剧中次第展开。歌剧的魔法恰在于,当台词被音乐解构重组,那些被旋律浸润的瞬间会自然膨胀,就像宣纸上的墨迹在清水中徐徐舒展。

《梦华录》的剧情实在精彩,曹路生老师的歌词又太过精彩——时而七字句对仗显古风,时而现代诗显飘逸。保持叙事张力的同时,还能为歌剧带来诱人的文学气息。然而,当歌剧的音乐诗性遭遇戏剧的线性叙事,音乐结构也只能暂时退位了。歌剧的产生与复兴古希腊悲剧传统有关。但为了那缕撩人心醉的新国风,通晓外国戏剧的曹路生老师也暂时顾不上歌剧的宣叙调了,一群以赵盼儿为代表的北宋女性群像颇有“前李清照”的风范,自强、自爱、自立。

在戏的下半场,我们又能感受到了曹路生老师的不忍,他将故事的内核引向了一种法国古典戏剧式情节节奏,来做着近乎毫无痕迹的弥缝补苴——赵盼儿与顾千帆的相知相恋在被父辈仇恨所阻挠时,赵盼儿勇击大宋官家的登闻鼓,皇帝摆平一切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官妓女子永脱贱籍。《熙德》式的情节将观众迅速拉入西方戏剧的审美体验中,可明明舞台上又是精致养眼的宋韵古风。碰撞的矛盾就这样被巧妙化解了。



歌剧《梦华录》剧照

宋时风物的交响诗

“点茶”的处理堪称典范。赵盼儿与茶汤巷掌柜的斗茶场景,在戏剧剧本中本应是剑拔弩张的较量,作曲家却用琵琶与小提琴的交响,将竞技场转化为流动的诗意空间。琵琶轮指模拟茶筅击拂的节奏,一群渐变绿云纱的舞者袖舞飞扬,将随水波旋转的茶叶具象化在舞台上,观众的视觉审美达到高潮。当斗茶中的中国茶百戏立在舞台上,观众恍然看见的不只是胜负分晓,更是宋人点茶技艺中蕴含的天地观。当近些年宋代非遗成为人们视野中的顶级奢侈品时尚,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就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呈现方式更需要在艺术化中得到升华。

舞台上的宋代非遗元素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那些被放大呈现的“活化石”,在歌剧的熔炉里经历了奇妙的嬗变。宋引章手里汴绣工艺的紫藤团扇,象征着她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却又缠绕不清。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那千年历史里依旧充满世界最大都市东京的烟火气息,让观众在舞台上西洋交响乐的宏大叙事中获得穿越的碰触。



歌剧《梦华录》剧照

解构与重构的艺术冒险

该剧在形式创新上的勇气令人钦佩。该剧音乐创作吕亮创作“新古典国风”音乐语言强调“旋律的熟悉感”,希望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突破传统框架。因此以五声音阶架构为基础,结合西洋交响乐的复杂配器,形成独特的“新古典国风”风格。这种突破传统歌剧审美范式的尝试,恰似宋人在词牌定格中的自由腾挪,在严谨结构中开辟出新的抒情维度。尤其是戏的下半场,随着观众渐入剧情佳境,这种中西音乐跨界的和谐就自然得多了。

这种艺术形态的革新,恰如赵盼儿手中的茶盏,在传统茶汤中注入当代审美的新泉,激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回响。多媒体设计同样暗藏机锋。顾千帆与赵盼儿乘船进京时的晚霞背景,舞台后方实时生成的丹青,与宋代文人“乘兴而作,兴尽而返”的创作观形成奇妙共振。

散场时,大剧院穹顶的灯光次第亮起,恍若星河倒悬。这部以歌剧书写的《东京梦华录》,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茶博士,将宋人风雅置入歌剧的茶盏,以音乐的活水徐徐冲点,尝试以一种年轻化、流行化审美期待,让千年文化精粹重新舒展,在当代观众心中泛起持久回甘。当非遗元素不只是被瞻仰的文化木乃伊,当歌剧形式尝试不只是移植的西洋镜,这种双向的文化苏醒,或许正是我们期待的艺术新生。


歌剧《梦华录》剧照

(程姣姣,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程姣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