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没交社保,凭什么领养老金?”

每当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时,都忍不住为农民叫委屈,他们从没有辜负时代的信任:

  • 需要挖山建桥,他们扛起锄头扎根乡野;
  • 需要改革开放,他们背起行囊远离家乡;
  • 需要抗击天灾,他们咬紧牙关保卫粮仓。

可如今他们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反而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沦为“弃儿”。

脑海中依稀记得,上周回老家时,看到村口的王大爷正摩挲自己皱巴巴存折,存折上赫然写着143元,那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

要知道这点钱在城里买不到三杯咖啡,农村人却要省吃俭用一个月。说到这里忍不住要问问:

他们扛着锄头种出共和国的粮仓,凭啥老了就成了'局外人'?"



一、 公粮不等于社保

说一句扎心且现实的话,公粮不等于社保。

从新中国成立,农民就开始交公粮,一直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交了57年的公粮。这些公粮不能抵扣社保,承担的是农民种地的责任。

换句话说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丰收时需要缴纳一定的粮食,有点类似现在赚了钱需要向国家交税,粮食充当“税”的作用。

所以公粮是"税",不是"社保缴费",自然也就不能依靠公粮领取养老金。



二、 农民养老金,连城市狗粮钱都不如

约1.7亿人名农民领养老金,大部分人的养老金每月不足200元。尴尬的是城市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3577元,两者的差距将近18倍。

更扎心的是两者的差距还会越来越大,城市的医疗报销也会高于农村,这就导致农民不敢生病,不敢开销,生活被压缩成维持基本生存的精密计算,每一笔算的都是对明天的担忧。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也被掏空了剩余价值,没有工作的他们只能回到老家,耕种着二亩良田。

塔吊的阴影在瞳孔里生了根,收割时弯下的腰仍是标准施工姿势,只是这次收割的,是自己被折旧的人生。



三、现实生存战:70岁老农凌晨卖菜,膝盖变形仍舍不得买止痛药

安徽70岁的李婶每天4点起床收菜,在徒步走十公里背到镇上卖20元,膝盖因长年跪地摘菜变形,可没有存款的他连止痛药都舍不得买。

这还不是特殊的现象,而是整个农村的一个缩影。为了不成为孩子的负担,本该享受退休的他们不得不佝偻着身子,背起背篓,或在菜场卖菜,或捡垃圾,或找一份清洁工工作。

辛苦一个月下来,才可以勉强给自己买盒降压药,给大孙子碗里多加两块红烧肉。



好在现在有人看到了他们的困难,今年两会,13位代表提案直击痛点:

  • 卢庆国:建议养老金涨至500元/月,未参保老人发300元补贴
  • 赵冬苓:按务农年限增发津贴,打破参保年龄限制
  • 张翼:每年涨20-30元,10年实现养老金倍增

虽然这些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的养老压力,可在网友看来:不如直接把当初的公粮纳为社保基金,让每一位退休人员不再为生活而发愁。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他们用脊梁撑起共和国的工业化,应当都享有体面的养老。

大家对此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