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郑部长东江市委(县级市)大楼时,五月的阳光正好,照得他有些睁不开眼。他抬手看了看表,上午十点半,上任东江市委组织部长的第三天,他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郑部长,车已经准备好了。"办公室主任王强小跑着过来,脸上堆着殷勤的笑容。

郑部长点点头,钻进黑色公务车。车窗外的市委大楼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就像他这两天感受到的氛围——表面热情,内里疏离。

车子缓缓驶出市委大院,郑部长靠在座椅上,回想着刚才的书记办公会。作为新到任的组织部长,他本应主导全市干部调整方案的制定,但整个会议中,市委周书记几乎没给他发言的机会。

"小郑啊,你是省里派来的优秀干部,要多熟悉熟悉东江的情况。"周书记拍着他的肩膀说的话还在耳边回响,那语气里的居高临下让郑部长心里一阵发紧。

"王主任,咱们组织部最近在忙什么工作?"郑长突然开口问道。

王主任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按照周书记的指示,正在准备下一批干部调整的考察材料。"

"哦?具体是哪些岗位?方案是谁定的?"

"这个..."王主任支吾了一下,"是周书记在五人小组会上定的调子,我们组织部负责执行。"

郑部长眼神一凝,心里在想,不就是周书记确定好提拔的人选,然后由组织部去当傀儡,按要求去组织材料和走流程,搞本末倒置!五人小组——书记、市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这本是讨论重要人事安排的议事机制,但在东江,似乎已经取代了组织部的职能。



回到组织部,郑部长立刻调阅了近两年的人事档案。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所有重要岗位的任命,组织部的考察报告都流于形式,最终人选几乎都是周书记在书记办公会上直接拍板。更令他震惊的是,几个关键部门的领导,竟然都是周书记的老部下。

"难怪省领导派自己来时语重心长..."郑部长想起临行前省委组织部李部长的叮嘱:"东江的干部队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你去理顺,但你不能拉虎皮扛大旗,更不能借部领导手中的权力以权压人,而是要凭自己的真本事把东江的干部队伍理顺、理规范。"

下午,郑部长主动敲响了周书记办公室的门,准备同周书记好好谈一谈,同时汇报一下干部调整的想法。

"周书记,关于这次干部调整,我有些想法想向您汇报。"郑部长开门见山地说。

周书记正在批阅文件,头也不抬:"嗯,说吧。"

郑部长拿出准备好的方案:"我认为教育局长的位置应该考虑专业对口、有基层教育经验的干部,而不是从乡镇书记中调任。这是几个合适人选..."

周书记终于抬起头,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小郑啊,你的想法很好。不过刘镇长跟了我多年,能力很强,转任教育局长正合适。"

"但是根据我们的考察,他没有任何教育系统工作经验..."

"经验可以积累嘛!"周书记打断他,"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了。你刚来,很多情况不了解,多听听其他同志的意见。"

走出书记办公室,郑部长的手紧紧攥着那份被否决的方案。走廊上,几个干部见到他,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那一刻,郑部长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架空"。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部长发现自己的处境比想象的更糟。组织部的重要文件直接绕过他送到周书记那里,科室负责人开会不通知他,甚至连办公室用品调配都要经过市委办的批准。

"郑部长,这是这周的会议安排。"办公室主任递上一份文件,上面几乎没有需要郑部长参加的重要会议。

郑部长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新叶在风中摇曳。他突然想起自己离开省城时,妻子担忧的眼神:"东江情况复杂,你要小心。"

此时,郑部长感觉全身的骨髓被周书记抽空了一样,全身没有一点精气神,但他知道自己这个组织部长不能就这样当下去,否则会辜负省委李部长的期望,更对不起东江的全体干部和七十八万群众。

他要想出一个办法,使江东的干部队伍风清气正,提拔使用有序规范。郑部长陷入的深深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省委组织部的权力把周书记调走,但这个办法自己来东江之前李部长已经断了后路;收集周书记的违法违纪材料,交纪委调查,但又没有掌握确切的证据。

但郑部长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周书记身上并不是没有死穴,他在“五人组”会议上也是一个人拍板定案,难道市长、副书记、纪委书记都没有意见?关键部门的领导都是他的老部下,难道他们个个都干干净净,一点都不露马脚?

郑部长突然一拍大腿,“王主任,帮我安排一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