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这是中关村论坛今年首设的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也是一次关于“科技与温度”的深度对话。

技术的温度|聚焦专家分享

为期一天的论坛中,多位海内外专家带来精彩分享,展示了科技如何助力残疾人“重新站起来”。

▶ Homayoon Kazerooni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伯克利机器人与人体工程实验室主任


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轻量化外骨骼设备,强调外骨骼应服务于真正有行动障碍的人群,并推动“家庭康复”理念。他们的设备像背包一样易于穿戴,可在家中自主训练,并关注脑瘫儿童的康复需求,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智能交互与应用场景。

▶ 刘庆峰
科大讯飞董事长


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讯飞已推出多款助残产品,覆盖听障、视障、认知障碍等群体。产品如“讯飞听见”免费开放、转写时长超2亿分钟,智能助听器、字幕屏、情绪识别系统等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康复及老龄关怀中,实现“AI为爱发声”。

▶ Botond Roska
瑞士巴塞尔分子与临床眼科研究所主任


展示了一项基因治疗创新:通过将藻类光敏蛋白植入失明患者视网膜,结合智能眼镜,实现光感恢复,部分患者可感知并指出物体。该技术目前处于临床阶段,并计划向更复杂视觉识别功能拓展,同时呼吁加强近视防控,预防视力退化。

▶ 洪波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院长


洪波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系统,通过将电极安全植入脑膜外,采集脑信号并无线传输控制外部设备,已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恢复手部活动及轮椅操作能力。该设备无电池、可终身使用,已进入临床试验,目标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脑机接口医疗器械。

对话深处|看见科技向善的路径

在论坛后续采访中,多位与会嘉宾进一步分享了他们对科技助残未来发展的思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深入分享了他对外骨骼技术与智能康复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表示,真正有意义的科技不是“炫技”,而是能够改善普通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未来的外骨骼设备应更加智能,能主动感知使用者的动作意图,无需语言或按钮指令。例如,当使用者微微前倾,设备应能判断其想要行走;若突然后撤,设备应识别其有避让需求,实现更加自然、安全的步态辅助。

他特别强调“家庭康复”的重要性。传统康复中心存在时间短、成本高、可及性差等问题,只有将康复设备小型化、价格亲民化,并使其操作简单、适用于非专业照护者,才能真正推动康复训练“日常化、家庭化”。

谈及中国,他表达了极大赞赏与合作意愿。他指出,中国科研人才基础扎实,工程教育实力强,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领域发展迅速。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在外骨骼、神经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印象深刻。他希望与中国高校、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共同解决脑瘫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康复问题,“不是为了做漂亮的研究,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孩子不能上学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教授还透露他18年前收养了一位中国女孩,至今每年都会带她回中国。“这片土地对我而言,不只是合作对象,更是一份亲情。”他相信,未来中美合作可以加速推动全球科技助残事业的发展。


洪波教授则从系统设计和医疗伦理角度,提出“长期安全性优先”的技术路径。他指出,相比于国际上的脑穿透式电极方案,其团队选择将电极安置于脑膜外,不穿透神经组织,大幅降低感染、排异等风险。

为了避免“高技术=高成本”的困局,洪波团队还自研了无线供电系统,摆脱对进口医疗电池的依赖,实现设备长期使用、无需更换电池。目前该系统已通过数年稳定运行验证,有望获得国内首个三类植入医疗器械注册证。

他也明确表示,产品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未来成本预计可从数十万元降至数万元以内,“科技助残绝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全球观察|来自奥托博克的真实故事


奥托博克集团全球临床研究与服务副总裁 Andreas Hahn,在采访中分享了技术如何帮助残疾人提升生活质量的真实案例。一位20多岁的女性因多发性硬化症被医生预判将长期依赖轮椅。但在使用奥托博克最新研发的全身肌电刺激服后,肌张力得以改善,病情稳定,目前已可独立行走并恢复正常生活。这项技术虽不能根治疾病,却极大提升了患者的身体功能与社会参与能力。

他指出,大多数用户的愿望是“忘记自己在使用辅具”,即产品要尽可能轻便、智能、无负担。奥托博克正通过融合智能算法与康复流程,推动辅助设备朝“无感存在”的方向发展,更好支持用户的日常生活、社会融入与就业重返。

在新研究中,他们还发现,若在康复初期尽早使用智能假肢设备,可显著延缓身体机能衰退,降低长期照护需求,从而节省社会资源。

科技向善|让每个人都被看见

这场论坛,不只是科技成果的展览,更是对“科技如何回应真实生命”的深度拷问。无论是“让患者在家康复”、“让残疾人能听会说”、“让失明者看见光亮”,还是“用意念驱动身体”,这些并不遥远的技术,正在一点点落地成真。

科技的意义,从不止于算法、芯片和设备,而是当它走进普通人生活时,带来希望、尊严与自由。

在春天里,我们看见一个更温柔、更有温度的未来。

记者:艾伯宁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